中評社台北12月18日電/中國時報18日發表社論說,日本第四十六屆眾議院大選為睽違二十九年的“師走(十二月)眾院選舉”,民主黨政權隨二○一二年的結束,畫下休止符,自民黨不僅重返執政,更與公明黨聯袂攻下逾三分之二的席次。與小澤一郎分道揚鑣的民主黨則被打回原形,非但失去政權,亦淪為無法抗衡自、公兩黨的中小型政黨。
此外,石原慎太郎領軍的“日本維新會”,儘管在“小選區制”制約下,遭遇自、公兩黨的聯手夾擊,但仍開出不錯的選情,右翼主張某種程度成為承繼對民主黨執政失望之民意出口,惟“第三極”太過分散,發展的空間仍受限。這樣的選舉結果雖不令人意外,但卻也透露“自民對民主的兩黨制”在日本仍未臻成熟的事實。
社論說,冷戰後,以自民黨壟斷政治的“五五年體制”開始鬆動。一九九三年,小澤一郎脫黨,裂解自民黨,揭開日本政界重組的序幕。此外,一九九四年,日本眾議院選制改弦更張,“小選區比例代表並立制”啟動,希望順勢建立兩大政黨制。其間,歷經五屆眾議院大選,直至二○○九年八月,日本民主黨挾思變之民心,以獲得眾議院三○八席的壓倒性勝利,一舉打破五五年體制、自民黨始終為眾議院最大黨的格局,奪下政權。
二○○九年九月,鳩山由紀夫榮進永田町首相官邸的光景仍令人記憶猶新。然而,二○一○年七月,民主黨參議院選舉大敗,日本政治再陷“扭曲的國會”下的朝野惡鬥,民主黨內“小澤派”與“反小澤派”齟齬不斷;小澤一郎割袍斷義後,野田首相實質淪為少數執政,針對各項稅制與社福制度的改革,無法從根本解決日本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而日本的國家競爭力亦在此過程中漸趨流失,日本人民遂只能無奈地讓安倍晉三重作馮婦。因此,此番自民黨奪回政權,非賴該黨在野期間臥薪嘗膽、勵精圖治,而是全拜民主黨執政失敗之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