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雷雨》的N種面孔:80年間的流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31 11:13:24


  中評社北京7月31日電/彈指一揮間,《雷雨》這部中國話劇經典已經問世了80年。80年間,《雷雨》也在舞台上經歷了每個時期的不同詮釋。而如今,除了北京人藝1954年沿襲至今的“權威版”《雷雨》,我們時常能看到的卻實在寥寥無幾。
  
  《新京報》報道,戲劇終究是現場的藝術,戲劇的使命也是不斷與當代人建立聯繫,促發新的思考。只有一種所謂的權威解讀,無疑難以滿足更年輕觀眾的需求,上周人藝版《雷雨》遭遇青年學子哄笑的新聞事件可見一斑。自1934年橫空出世起,我們的舞台上還曾出現過什麼樣的《雷雨》,什麼樣獨到的解讀,新京報帶領讀者一起回顧一下。

  前世

  《雷雨》1934年7月發表於《文學季刊》1卷第3期,1935年4月留日中國學生戲劇團體中華話劇同好會在東京神田一橋講堂公演《雷雨》。同年8月,天津市立師範學校孤鬆劇團演出了呂仰平執導的《雷雨》,曹禺本人也曾現場指導了排練。劉西渭在《大公報》撰文稱讚《雷雨》“是一出動人的戲,一部具有偉大性質的長劇”。
  
  1935年10月,中國旅行劇團在天津新新劇院公演《雷雨》是國內職業劇團首演該劇。但中旅版受到當時左翼思潮的影響,以暴露大家庭罪惡、反封建與個性解放為主題,有著時代的局限性。
  
  1949年後,《雷雨》被列為“五四以來優秀劇目”,在發展人民戲劇事業的指示下,北京、上海、遼寧、湖南等地的專業劇團都開始排演《雷雨》,其中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版《雷雨》為代表。北京人藝踐行現實主義精神,在創作上精益求精,但也始終沒能跳出“社會問題劇”的框架來演繹《雷雨》。隨著“左傾”思潮的加劇,1959年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吳仞之導演了一版《雷雨》,從階級革命論出發,突出“封建壓迫與勞資矛盾這兩條線”,周樸園被處理成凶惡的買辦資本家,繁漪和周萍被定性為“極端的利己主義者”和“十足的資本家闊少”。魯家四人則以受迫害者的形象出現,魯侍萍的反抗性得到加強,魯大海的階級覺悟被拔高,甚至魯貴市儈嘴臉也得到改善。上海人藝“階級鬥爭”版《雷雨》一度也影響到北京人藝的演出。
  
  (以上史料整理自陳希的《〈雷雨〉:未完成的演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