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走在上海的人民廣場上,你會看到數百張單身女性的征婚廣告。這些廣告大多都是些二十五歲左右女性的父母寫的,讀起來像是二手車廣告:1990年生,本科畢業,月薪六千,身高168厘米。
當今中國的結婚率正在下降。在過去,年輕人往往談了第一個對象就結婚,且對方通常是單位同事或是經家人介紹的,現在這種現象已不複存在。嚴重的性別比例不平衡(男女比例118:100)以及高學歷女性的增多,使得當代中國人──尤其是大城市中的人──紛紛選擇推遲結婚時間。
放在任何其他國家,這或許都只是個人口學問題。但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這是一個上升至國家層面的重大問題,因為在其看來,家庭不單是社會的基石,而且是社會穩定的先決條件。
洪理達(Leta Hong Fincher)在《剩女》一書中令人信服地論證道:一場精心策劃的國家運動引導女性結婚併購買婚房,而這通常會阻礙她們發展自己的事業和獲得財務獨立。官方媒體經常通過詆毀女人的事業成就和列舉單身的種種可怕之處來批評那些選擇晚婚的女性。它們向年輕的中國女性所傳達的信息是:如果她在大學畢業後不很快成家,那麼到了27歲就會成為人老珠黃的剩女。
雖然多數社會都看重婚姻,但沒有那個社會像中國社會一樣將婚姻與房產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根據中國的習俗,結婚必須買房,而不是租房。中國城市的住房自有率超過85%,甚至在北京這樣平均房價是年均收入22倍的城市也不例外。這遠非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映,而是由婚介公司、房產代理商和官方媒體共同精心炮製出來的一種社會期待。這些機構都是中國政府炮製軟措施的渠道,而這些軟措施的目的是確保社會秩序和支撐充滿泡沫的房地產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