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選項是依靠開放的國際市場滿足供應。中國當然買得起石油,但到2025年,這方面的選擇可能變得有限。屆時包括部分歐佩克(OPEC)成員國在內的許多石油出口國的出口能力將嚴重受限。從的黎波裡到德黑蘭,太多確實有能力加大供應的國家的局勢日益混亂。委內瑞拉也有可能加大供應,中國人已經在那里建立了密切的關系,但該國石油行業依然受到烏戈•查韋斯(Hugo Chávez)出台的政策的掣肘。所有這些看起來都不像是靠譜的押注。
同樣也很難想象,中國希望變得越來越依賴俄羅斯。中國可能加大對天然氣的依賴,由此擴大選擇範圍,包括從中亞進口能源。但這將需要從現在開始開發更多遠程輸氣管道,而且關鍵是開發新一代以天然氣為動力的汽車。中國人正在試驗開發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各種汽車技術,但設想的規模仍然非常小。
第三個選項很難說更容易下咽。那就是中國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貿易國家,在貿易夥伴(尤其是關鍵原材料供應國)的穩定方面有著直接利害關系。如果,就像看上去的那樣,美國繼續抵制讓美國軍人重返中東的想法,中國人可能發現自己(無論是多麼的不情願)被迫成為對他們至關重要的政權的穩定擔保人。從這一點出發,中國將走上逐漸加大幹預的危險道路。但正如一度最敵視帝國主義的美國在上世紀發現的那樣,帝國往往是在無意中創立的,是對接二連三事件迅速回應的累積結果。
耐人尋味的是,《人民日報》(Chinese People’s Daily)上周發表文章承認,中國是國際體系的一部分,有責任維護其穩定。人們不清楚這篇文章意味著什麼,北京方面的辯論必定非常激烈。對中國來說,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的後果才剛剛顯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