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每一場藝術品拍賣會,對於游文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照片:游文玫提供) |
她引述畫廊協會產經研究室資料,2001年以前,台灣藝術家主要拍賣市場在台灣,市佔率達九成七。
2002年到2005年,隨著蘇富比與佳士得在香港開拍,台灣藝術家在台灣和香港兩地拍賣總件數逐漸拉近,2005年之後,亞洲藝術市場開始蓬勃發展,2007年遇到美國雷曼兄弟引發金融危機,台灣藝術家在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上拍成交件數,呈現下滑現象。
2008年,羅芙奧等台灣拍賣公司,也前往香港舉行拍賣,台灣藝術家在台灣和香港拍賣件數,2014年兩者只差百分之六。
游文玫說,從拍賣件數可以知道,台灣藝術家在台灣拍賣場上成交件數,從2007年385件的高峰,慢慢萎縮到2014年的228件,預計這幾年有可能出現“死亡交叉”,台灣藝術家在香港拍賣件數將超越在台灣的件數,屆時成交總件數與總金額雙雙超越台灣,這說明台灣的拍賣市場,連對台灣藝術家來說,愈來愈不重要,這現象令人憂心,也值得警惕。
中評社問,賣家或藝術收藏者手上高單價藝品,不是應該選擇國際的拍賣市場,讓世界各地頂級買家來共同競價,拍賣價不是會更高?
游文玫解釋,道理是沒錯,不過台灣許多藝術家,寧願讓自己藝品留在台灣更好,物品一旦流到香港或大陸,可能基於文物保護法被扣留出不來,更重要是珍貴文物應該留在自己家更好。
另外,根據畫廊協會產經研究室統計,2000年到2014年,除了2001年台灣的平均成交價格比香港高1.5倍之外,其餘在香港的每件作品,平均拍賣價格至少都比台灣高近3倍以上。
她說如果認為,台灣藝術家在香港的市場比台灣大,那是天大誤會,市場上大家對幾家拍賣公司的客戶結構來看,台灣藝術家在香港的拍賣主要買家,仍然是來自台灣。
游文玫說,簡單說就是,“拍品來自台灣”,“買家也是來自台灣”,但不在台灣拍,為何大費周章跑去香港拍?說穿了,就是台灣的稅制,導致台灣拍賣公司收不到好作品,沒有好作品也就拍不出高價,最後逼得台灣拍賣公司2008年之後,不得不跑去香港開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