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際媒體都還記著去年香會美中、日中之間你來我往的交鋒場面。專注亞太時事的美國《外交官》雜誌網站近日刊文稱,去年的對話會好像一場“失聰喊話”,安倍反覆推和平概念,“可從沒聽過有人以如此挑釁的姿態談和平”,哈格爾像個粗魯的西部牛仔,中國則想抓住自我表述的機會。
“去年香會達到了一個衝突的高點,會場人潮汹湧,幾乎擠不進去。”坐在香格里拉酒店大堂,馬來西亞學者胡逸山今年顯得相當輕鬆。胡逸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不會再那樣激烈了,誰都沒有得到好處。”他表示:“香會是多邊對話平台,但坦白說,現在已經演變成中美間在本地區的一個非正式機制。香會有雙邊會談、軍火買賣,但主會場幾乎全部圍繞中美安全實力與承諾展開,中美關係已經成為香會的主軸。”胡逸山認為,這是地區的現實狀態。會場內外,沒有人說期待中美發生“肢體衝突”,卻又在提問等環節適時挑釁,試圖從兩個大國對彼此更明確的表態中捕捉底線、摸索空間。
香會看出美國對華政策搖擺性
一位連續參加過四次香會的中方代表認為,中國塊頭大,周邊有疑慮,有關中國和南海問題成為香會主題很正常,但像吵架一樣“美國指責中國,中國反擊美國”的局面在這次會議上不多見。卡特香會前的表態很強硬,但會議期間相對溫和,“能感覺到美國人心裡不舒服,但對中國又好像無計可施”。
對中美“對撞”的預期則在第二天上午逐漸降溫。香會首場全體會議,歷來是美國防長專場。媒體工作間有限的座位清晨一開門就被搶空,演講還未開始,就能聽到一陣陣敲擊鍵盤的聲音。在胡逸山看來:“連續四屆香會,美國換了三任防長。2011年的帕內塔講話比較有方法,但能嗅到他任期將至那種感覺。過一年換哈格爾,講話不但引起中方不滿,他對美國重返亞太具體措施的闡釋也讓其他國家不太高興。”
這一次,美國防長卡特,這位耶魯和牛津畢業生、核物理專家的演講布局精心,鋪陳有序。在妄評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島礁建設前,他也點了其他聲索方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的名。問答環節,台下大有逼美國向中國軍事攤牌之意,但卡特還是強調在南海“針對所有聲索方,不只是中國”。對卡特還算客觀的演講,有中方代表說:“不滿意,但可以接受。”也有的反駁卡特的發言“沒有建設性”。
卡特演講結束,中方馬上召開了一場小型記者會。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看得挺樂觀,他表示:“什麼是大國?卡特在一些國家的挑動面前保持了清醒,大國的立場不會被左右。”
來自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政府與行政學系的由冀教授從2002年首屆香會開始,年年與會,他覺得,美國算是回到一個積極姿態,遵守了這一平台追求對話與穩定的共同原則。由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其實,不管是之前具有攻擊性的高調批評,還是香會演講的溫和回歸,都沒有超出美國對華政策基本面,也就是在戰略夥伴關係和絕對遏制政策兩個不可能成為現實的極端之間搖擺。”搖擺的過程就是衝突的過程。由冀認為,美國向遏制端搖擺時,會評估代價是否可以承受,“它會確保所言所為不足以挑起中美間不可逆轉的軍事性對峙,避免傷害兩國實質性的長遠關係。”
最後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孫建國40分鐘演說結束,意味著今年香會的高潮退去。孫建國的演說保持著和此前赴會的梁光烈、王冠中一致的立場和基調。他用詞平和,敘述宏觀,強調了命運共同體和中國處在大而不強、似強未強的階段。這場全體會議,孫與新西蘭和德國防長同台發言,然而問答環節,指定給“孫將軍”的提問潮水般而來,有的問:“中國總是在說共贏,那麼請問在南海大興土木,除了中國贏,還有誰贏了?”來自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的大會主席奇普曼給新、德兩國防長各2分鐘時間,給孫建國副總參謀長10分鐘回答問題。孫建國答問時點了美國的名,但表述克制,最後以一句“信不信,看行動”結束。
對話會的其他議程還在進行中,但已有人溜到場外茶歇、閑聊。澳大利亞羅伊研究所的安全項目主管格拉漢姆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你看,中美的發言具有建立在共贏基調上的‘對稱性’,又默契地保持了克制。”
無論主客場都要溝通
中美互斥調門的降低,並未削弱這屆香會上南海議題的火藥味。卡特演講結束,拋給他的問題有:“美國已口頭警告很多次了,沒用,美國下一階段將採取哪些實質性行動?”“中國並未做出停止南海建設的任何表示,你認為中國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不管怎麼說,今年香會講述的“實力故事”是,美國的地區影響力和話語權已相對削弱,但中國還沒有成熟到足以和美國搶奪話語權的程度。《環球時報》記者從多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那裡聽到,他們覺得中方在闡述立場時,還缺乏有感染力有實質性的表述,因此難以緩解周邊國家的疑慮。
東南亞國家普遍表現出來的心態是,如果感覺到對中國面目不清的大塊頭的焦慮,就希望美國能站出來,至少對中國有某種程度的抑制;反過來,如果美國提出的安全政策有損這些國家的經濟利益,他們也會排斥美國的安全承諾。胡逸山說得直白:“看東南亞國家(態度)就要既看經濟又看安全。美國講要重返亞太,也要拿錢投資啊,即便是軍事重返,它想搞巡回駐扎,不是成了雇傭兵?地區國家對中國也一樣,很矛盾,你看菲律賓、越南,在南海刀光劍影的時候,跑到中國最早一批去簽亞投行意向創始國協議。”
在澳門大學教授由冀看來,地區核心問題是,在美國的戰略框架中還沒有對中國的明確定位。“客觀來講,大國崛起過程中勢必存在對世界和地區事務領導權的爭奪,而領導權是固定資產。中國的份額增加,美國就被削弱,問題在於,美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容納中國的增加。”由冀認為,美國針對中國的地區政策現在還不是先發制人或主動遏制,主要是一種對衝,但其政策容易因具體事件搖擺,或被國內政治綁架,有時就在一念之差。“其實在亞太,除了競爭性共存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
今年是中國代表團連續第九次參加香會。2011年,時任國防部長梁光烈率團赴會,那是中國防長首次出現在香格里拉大酒店的會場,也是迄今唯一一次。2002年,IISS在新加坡國防部支持下,籌辦起首屆香格里拉對話會的時候,會議還具有典型的1.5軌特點。“也就是說,在各國軍方和防務部門高層率領的政府代表團之外,由主辦方邀請來的智庫、國際戰略安全學者也是一個重要的交流層面。”中國國防部一名香會代表認為,隨著亞太安全力量對比出現顯著變化,各國代表團保持著很高規格,香會的官方色彩也越來越濃,“現在基本接近1軌”,很多學者的聲音沒有受到關注。
來自中方的不滿聲音有,香會是西方搭台、美國唱戲,從議題設置到日程安排,有諸多對中國不利之處。一名中方代表舉例說,想在全體會議上提問,要把證件插進座位前面的卡機,主持人奇普曼根據提問者的背景做出選擇,他選中的人,跟前的麥克風才會打開。這次香會上,IISS亞洲執行主席赫胥黎還被問道,“為什麼美方的演講總排在前一天,中國排在後一天,以至於中方總要迫於對美方頭一天的發言做出回應?”
赴香會前,有中方代表和《環球時報》記者說,對香會的困難有預期,“但你在不在場,都是主角,那不如做在場的主角。”很多參加香會的各國代表、學者也是中國舉辦的香山論壇的常客。有人對比說,在香山論壇上各方聲音就柔和多了,畢竟是中方搭建的闡述中國政策的交流平台,會有所顧忌。不管是中國主動唱主角的香山論壇,還是中國被請去唱主角的香格里拉對話會,都是保持各方溝通暢通的必要平台。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