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京為國民黨抗戰將領佟麟閣、趙登禹立雕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7 10:25:19


趙登禹(1898 --1937),字舜城,山東菏澤縣杜莊鄉趙樓村人,抗日烈士,中國國民黨黨員。1914年趙登禹加入馮玉祥的部隊,任馮的隨身護兵,跟隨參加北伐戰爭,後國民黨軍改編,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長。 跟隨馮玉祥參加“中原大戰”,戰敗後馮的部隊被整編,趙登禹被任命為第29軍37師109旅旅長。 1937年7月28日,對日作戰時壯烈殉國,時年39歲,是抗日殉國的第一位師長。
 

  趙瑞明說,他聽說爺爺在子女只有三四歲時,就給他們買了軍裝,“那時我們國家遭受了很多侵略,我想他的用意是要讓子女從小習武,時刻不忘抵禦外侮。”

  後人給區委書記寫信提議建雕塑

  原啟長老人的父親原逢是29軍教官團的教官,他也是設立雕塑的倡議者。

據原啟長整理的資料,北京共有三條道路是用抗戰英烈的名字來命名的。1946年9月,當時北平市政府將市內三條道路分別命名為張自忠路、佟麟閣路、趙登禹路。

  到“文革”初期,“張自忠路”被改為“工農兵大街”,“趙登禹路”被改為“中華路”,“佟麟閣路”被改為“四新路”。

  1972年整頓地名時,三條路改為“地安門東大街”、“白塔寺東街”、“民族宮南街”。1984年,三條街的路名恢復。

  原啟長說,上世紀80年代時,趙登禹路口的路牌,曾被人拿去賣廢品。他介紹,為讓大家對趙登禹將軍的事跡更了解,他去年給西城區區委書記寫信建議,希望在這條路上建浮雕,後建議得到批覆。

  (來源:新京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