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高校簡稱,“舌尖上的名校”之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7 10:27:04


  6月底,南昌大學發布由江西省教育廳核准發布的章程,將“南大”定為自己的學校簡稱。7月2日,南京大學有關方面在校園BBS“校長信箱”版回應,“學校已向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廳表示了嚴重關切。”媒體從教育部了解到的態度是,希望南昌大學、南京大學能規避引發校名爭議的情況出現,協商妥善解決此事。

  大學的簡稱,就像江湖花名,說起來既要朗朗上口,又兼能美化形象,因此,但凡段位比較高的名號,誰也不願任其淪為“分享模式”,更何況,中國人講究“名不正則言不順”。從這個意義上,你就能理解南京大學的“嚴重關切”,當然,也更容易理解原瀘州醫學院與四川大學的愛恨情仇。

  此前,因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而成為新“川醫”,招致老“川醫”(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校友反對。四川大學深感受傷,向教育部正式提出行政複議。而新“川醫”部分學生聽聞校名有難,據說“同學們本來都在上自習,在得知"更名危機"之後,沒吃飯沒喝水在圖書館門口堅守幾個小時,大家堅持合權合法合理的更名。”

  不是明眼人也能看得出來:為了名號,大家都是蠻拼的。

  如果從名聲等同於節操的邏輯來看,捍衛簡稱也是非常要緊的事情。但問題是,這種論爭究竟有何意圖?比如“南大”之爭:一方面,對於南昌大學來說,早在前一任校長時期,南昌大學曾通過有關部門對省內媒體發文照會,稱南昌大學簡稱一律使用“昌大”。再說,百度為證,其校歌雲,“巍巍昌大宏規啓,弦歌既倡薪火繼”。如今成了“南大”,這要怎麼解釋?另一方面,對於南京大學來說,似乎氣度也可以更寬厚一些。簡稱大多具有地域性特征。譬如提起“華師”,就有華中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武漢市民首先會想到華中師範大學,上海市民會想到華東師範大學,廣州市民則會想到華南師範大學。各叫各的,也不見得就天下大亂。

  名,口口相傳之間、歲月流轉之下,不過是個音節罷了。它背後承載的價值與擔當、情懷與操守,才是最值得敝帚自珍、薪火相傳的“瑰寶”。有媒體統計稱,近6年來,我國共有472所大學更名,占高校總數的23%。將近四分之一的高校在名字上玩“美圖秀秀”,弄得考生及家長傻傻分不清。眼下的高校簡稱,不過也就是一場場“舌尖上的名校”之爭—爭的是“大樹底下好乘涼”的聲聞蔭庇,爭的是“名聲大了好伸手”的資源話語,與中國高校的人文夢想,有何關系?

  這樣一想,教育部門作壁上觀的態度,顯然難以換來高校間的“友好協商”。為了掐尖都能兄弟鬩於墻,這獵獵大名,豈能拱手?眼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有了,教育部關於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也有了—只是,在去行政化與力避千校一面的路上,如果中國高校的精力仍靡費在虛名浮利之上,且不說這個時代的宏大夢想,只談高校的生存與發展,何處安身、何以安然?(來源:燕趙都市報 作者:鄧海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