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地(漫畫) |
2015年年底以來,常州外國語學校很多在校學生不斷出現不良反應和疾病,有493人出現皮炎、濕疹、支氣管炎、血液指標異常、白細胞減少等異常症狀,個別還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惡性疾病。當地官方所謂“常隆地塊事件”,成了轟動全國的“常州外國語學校污染事件”。
如果沒有央視等媒體報道,所謂“常隆地塊事件”大概已經成為過去式。學生受到的傷害,勢必將與學校建在“毒地”上劃清界限,所有師生將不得不在惶恐之中,繼續待在“毒地”上“教學秩序正常”。當地宣布成立聯合調查組,表態對環境污染“零容忍”,姗姗來遲的整治措施不由讓人質疑早幹嗎去了?非得央視報道了才成立調查組?可以說,這所“不該建的學校”,選址、建校、環保監測等多鏈條全綫失守。
“不該建的學校”揭開的是多重流膿的傷疤。其中第一道就是:我們到底有多重視教育?學校搬遷與新校選址,重點考慮的到底是什麼?將學校搬遷到化工區,將學校建在“毒地”上,是基於教育發展的需要,還是基於土地財政的需要?
近些年很多原本建在市中心的學校,紛紛搬往郊區,說是為了學校更好地發展,其實是要置換市中心的學校土地,同時也帶動遷往地的房地產開發,下的與其說是教育棋,不如說是地產棋。這一次,常州外國語學校的搬遷,從市中心搬到化工區,與“毒地”的房地產開發規劃,很難說沒有關系。雖然口頭上幾乎所有官員都強調自己重視教育,但是在現實中,教育真的是目的本身,還是實現別的目的的手段?
“不該建的學校”背後的第二道傷疤,是環境污染的瘋狂與可怕。常州外國語學校所處“毒地”,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嚴重,超標動輒10萬倍,涉事化工企業在運轉過程中不僅直排毒廢水,更涉嫌將克百威、滅多威、異丙威、氰基萘酚等劇毒類產品偷埋於地下。對此,當地環保部門知情嗎?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還要繼續走多久?
“不該建的學校”背後的第三道傷疤,是環評走過場、未評先建的頑疾。學校能够建在“毒地”上,某種程度上全拜跛足的環評所賜,如果環評足够負責,學校就不至於建在“毒地”上。對學生出現的健康損害,環評部門理當承擔責任。
“學校是最安全的地方”,這應該成為常識和底綫,不僅在防震的層面如此,在所有指標層面都應如此。期待調查組兌現“決不姑息一查到底”的承諾,讓那些總打學校壞主意的人受到應有的懲戒。(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舒聖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