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全球開始從工業社會向網絡社會發展,這就意味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軸心由工業化向網絡化轉變,標誌著新的類型的生產力開始出現。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生產力基礎的轉變,必將帶來人們交往方式與社會關係的變化。網絡技術發展確實給社會帶來影響,虛擬網絡空間的出現、去中心化的組織形態、快速與大規模鏈接等特點,都使人們交往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也對社會關係構建產生重大影響。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網絡化出現從一定意義上預示著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的到來。究竟這種文明形態是否依然屬於現代文明範疇,以及網絡化所帶來的影響是否還將進一步加劇,我們目前還無法作出準確判斷。但是,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一方面現代社會的一些基本特征與矛盾得以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新型社會關係內容也不斷呈現。
正是在對上述文明發展新趨勢的揭示上,《共產黨宣言》體現出自身價值。不論具體內容把握上,還是對認識方法運用,都能給我們以幫助。從具體內容看,不論是深化對現代社會的認識,還是超越對現代社會的理解,都需要我們再思考《共產黨宣言》所揭示的現代社會發展的根本命題。從認識方法看,由於《共產黨宣言》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因此,它可以成為對理解現實與對把握未來的基本認知根據和方法。
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方面是中國作為後發國家實現現代的歷史邏輯使然,另一方面是通過堅持社會主義,使中國發展內在地包含既吸收現代文明成果、又揚棄現代社會矛盾的訴求。當前,中華文明發展面臨新文明因素的挑戰,又可以利用叠加效應優勢,運用網絡社會新文明條件,揚棄現代社會的不足。而其中的邏輯與《共產黨宣言》所揭示的規律與命題,有高度相關性。這也許是在中國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我們重溫《共產黨宣言》的意義所在。
(作者為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