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湖北籍僑商:讓中國電池走向世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01 11:57:20


圖為董李。
  中評社香港11月1日電/拋棄教書匠的鐵飯碗,選擇創業的風雨艱辛;離開熟悉的紡織行業,進入完全陌生的電池製造領域;從國外市場打開商路,進而轉向“內銷”……眼前這位國字臉、板寸頭的湖北籍僑商話語不多,但他和記者聊起自己曾經的選擇和經歷卻個個不同尋常。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他是理士國際技術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理事董李。創業經商20多年,他一直鍥而不舍地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打造中國的蓄電池品牌,並把它們推向世界。如今,他的公司已是國內最大的蓄電池出口商,年銷售額超過60億元,他的客戶則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沃爾瑪、寶馬這樣的商業巨頭。

  從教書到創業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掀起新一輪“下海經商潮”,董李就是成千上萬“弄潮兒”中的一員。

  “從1990年到1992年,我們在學校已經聽到了南方發展的聲音,這對我的吸引力很大。”董李至今依然記得當年心中那股躍躍欲試的衝動。沒多久,他便放下西安高校教師的“鐵飯碗”,只身前往廣東,投身到南下創業的浪潮之中。

  “在學校的未來是可見的,我想向更多未知的方向挑戰。”董李說。而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遇到最多的正是一個又一個挑戰。

  在從事一段時間的針織服裝生意之後,“不安分”的董李將目光轉向當時國內一個全新的行業——蓄電池。那時,距離中國出現第一家電池生產廠商不過兩三年,蓄電池在國內還是一件新鮮事。“這是一個新行業,同時也是一個新技術、一個新市場。”在董李眼中,“新”就意味著機遇。於是,他的第一家電池生產公司應運而生。

  當然,“新”也意味著一無所有、從頭開始。董李還記得,他的創業是從3萬元開始的,等租完房子,他已是負債的狀態。而那時他所在的深圳,雖然已是一片匯聚無數“財富夢”的熱土,但是創業環境卻遠不如今天。

  “剛到深圳時,從深圳火車站到蛇口口岸的路很窄,大巴車都開不過。”於是,董李只能搭乘中巴車,從早到晚走了一天的泥巴路。而無論是辦理公司的營業執照還是和當地各色人等打交道,董李都沒少碰壁或繞彎路。

  但這些困難在董李看來不足掛齒,因為“這是打造自己競爭力的一種苦”。“成功源於吃苦,而肯學和肯幹都是吃苦的方式。”董李說,這是早年的打磨教會自己的最重要一課。而他正是憑著這股能吃苦的韌勁,在完全陌生的蓄電池生產行業摸爬滾打,從門外漢變成了內行專家,並在2010年見證自己的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

  從出口到內銷

  如今,董李的理士國際已是國內數一數二的蓄電池製造商,占據國內市場25%的份額。然而,與一般同行不同,董李的起步是從國外開始的。

  “那時其實是被迫做出口,因為一窮二白,沒錢做內銷。”說起創業之初“曲線救國”的無奈,如今的董李多了一份坦然。

  一家起步不久的公司,沒有充裕的資金,沒有寬敞的廠房,就無法讓前來考察的國內客戶信任。於是,董李決定另尋出路,先從海外市場做起,因為“海外客戶不那麼方便來工廠實地考察,大多是根據樣品下單”。

  初衷有些苦澀,但努力的步伐卻扎扎實實。2000年的廣交會上,董李好不容易凑錢搶下了一個攤位1/8的位置,撐起一塊展板,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家推銷自家的產品。等到展會最後一天快收攤時,一名黎巴嫩的商人匆匆忙忙跑進會場,在董李的攤位前聊了很久。

  “那次我談下了來自黎巴嫩、杜拜等地的3個客戶,有兩個到現在還在合作。”董李說,自己就是這樣從中小企業入手,艱難地敲開了海外市場的大門。最初,客戶對於遠在異國的廠商並不完全放心,訂單很小,甚至都是散貨。但是董李沒有著急。“買少一點沒關係,買了之後客戶發現產品價廉物美,買得值,自然就會一個貨櫃、兩個貨櫃地下單。”

  董李的生意就從這一張又一張來自海外的小訂單慢慢做起,漸漸積累起可以周轉的資金,也探索出一條“先出口、後內銷”的獨特發展路徑。

  為了在海外市場走得更遠,董李不僅嚴把產品“質量關”,而且還大膽地做起“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率先在國外建倉庫、聘請當地的銷售人員。“其他企業大多是派銷售人員去國外走一圈,但我覺得要真正打入海外的主流市場,必須請本地人來幫忙做生意。”

  功夫不負有心人。進入海外市場第一年,董李公司的銷售額是100萬美元,而到第四年,這個數字已達到1600萬美元。“有了基本的臉面,再做國內市場就有底氣多了。”董李笑說。

  而今,作為一名僑商,行走海外多年,董李更加體會到國內外在文化背景、做事方式、管理理念等方方面面的差異,因此更是堅持聘用當地員工深耕海外市場的理念,這也讓他公司的國際版圖不斷擴大。

  現在,董李的客戶已經遍布北美、歐洲、東南亞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了早期合作的中小型客戶之外,還與不少大客戶建立了聯繫。而他在國內搭建的100多萬平方米廠房也早已代替當初租借的500平方米廠房,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等地也建起海外廠房。“我們計劃在明年年底之前再在印度、泰國、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地建4間工廠。”談到公司未來的前景,董李露出自信的笑容:“剛開始是很困難,但真正打出來了,就是一片美好的天地。”

  從模仿到創新

  “我們大概有1000多項專利,現在仍然保留的有600多項,主持和參與起草國家、行業標準40多項。”聊到公司的技術實力,董李不無驕傲。

  經商二十餘年,董李認為,生意的精髓是盈利,盈利的秘訣是擁有競爭力。那麼,競爭力從何而來?創新就是極為關鍵的因素。

  董李坦承,最初自己也試圖走模仿的捷徑。“說得貶義一點,就是直接抄襲國外的產品。”但很快,董李意識到,企業要成長,技術領先至關重要。

  在產品的技術研發上下血本,董李始終毫不猶豫。1999年,還在企業起步的艱難階段,董李就給公司的技術人員開出每月5000元的工資,而給自己的僅僅1500元。“他們才是寶貝,所以錢都投資在他們身上了。”董李笑道。

  這個想法到現在依然沒有改變。今年,公司的銷售額達到60億元,董李拿出其中的4%用於產品研發。別看4%數字小,換算過來是足足2.4億元。“一般同類企業的研發經費只有銷售額的2%。”董李說。而他的研發團隊也已擴充到500多名工程師。

  在增加投入之外,董李也不放過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如今的他是名副其實的“空中飛人”,穿梭於世界各國。除了了解國際市場的行情,董李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參觀考察各國頂尖的研究所、實驗室與工廠。“我們也和歐美電池行業的製造商合作,甚至邀請他們的工程師來工廠指導我們的產品生產,分享他們新的研發方向。”董李說,為了更加靈活地創新產品種類,他還嘗試採用小批量、半自動化的生產方式,並且增加設備的投入,以便及時更換新開發的產品。

  這一切都只為一個目標——讓理士國際成為一家技術領先型企業,讓理士電池成為國際知名產品。

  如今,董李公司的電池產品不僅在國內獨占鰲頭,也能與國際同類優秀產品一爭高下。“我們企業擁有的產品線之廣、產品品種之多在全球都是領先的。”董李自豪地說。而他還有一個更大的心願,那就是讓公司躋身全球電池生產企業前五的行列,讓“中國製造”的電池進入國外的主流市場。

  “我們是第一批做進海外市場的企業,但目前依然規模不大,還有成長的空間。”董李說,現在海外市場大量使用的還是本地製造的電池,而從中切一塊屬於自己的“蛋糕”,正是他接下來的計劃。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