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西沙小島的年味記憶:小飯團寄托家國情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30 22:56:21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新春佳節,正是出門走親訪友的時候,記者跟隨三沙市赴西沙七連嶼趙述島的慰問隊,一起前往走訪他們的親人——春節期間駐守在島上的工作人員和漁民,給他們送上年貨。

  正午時分,大家圍桌坐定,一起開飯。廚師就地取材,為大家烹制了許多趙述島的特色菜肴,大家有說有笑,氣氛融洽。席間,記者注意到,大家吃的米飯並非是用碗裝盛的,而是用塑料口袋裝好的一個個飯團。頓覺好奇,便詢問其中緣由,當地人告訴記者,這飯團叫“公道飯團”,是一種承載了他們特殊情感的傳統食物。

  七連嶼工委會的工作人員吳楚卿告訴記者,“公道飯團”的歷史要先從海南省瓊海市的吃“公道”說起。

  在過去,物質匱乏,老百姓生活艱苦,往往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可能沾到一點葷腥,要想經常吃當地稱為“三鳥”的雞、鴨、鵝更是不現實的。於是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幾個人通過“凑份子”買一只雞、鴨或鵝,平分著吃。為了體現“公平均等、人人有份”,“公道頭”,即“公道”的主持人或召集人必須將煮熟的食物當眾平分,按份數將食物的各個部位均等切好,連一只肝、一段腸子也要平均分配,確保絕對公平。肉分完之後,“公道頭”將用雞湯或鴨湯煮好的米飯捏成拳頭大小的飯團分給眾人,同樣每人一份。

  漁民李珠玉大姐說,以前的“公道”大多是用手抓食的。大家圍坐在一起,直接用手抓取大簸箕或芭蕉葉上的美食。人們捧著難得吃上的肉食,如同過節一樣歡喜,有人拿著飯團吃完後還會不停地舔著手指上的餘香,恨不得連手指一起吞下去。

  現如今,人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早已不再需要靠“做公道”來解饞了,但是“公道”中的一系列風俗卻保存了下來,至今瓊海還有許多“公道”飯店將食物分成等份出售。

  而對於駐守趙述島的漁民們來說,“公道飯團”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更承載了他們深深的家國情懷。吳楚卿告訴記者,趙述島的漁民大都是從瓊海潭門鎮遷居過來的,他們遠離故土,來到西沙,辛勤耕耘著祖國的南海,但是心中仍然牽掛著故鄉,因此他們特別看重這些風俗,特別是每年過年的時候,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維繫與故鄉的牽系、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就像漁民們每年春節都要祭拜島上的“兄弟廟”一樣,這都是故土帶給他們的烙印。

  李珠玉告訴記者,吃公道就是他們島上漁民的特殊情結,特別是像她這種春節期間駐守島上工作而不能回家的人,作為島上的衛生員,她已經好幾年春節沒回家了,她告訴記者,對於她來說,能吃到“公道飯團”就是嘗到了家的味道、就有了家的感覺,就不再感到孤單了。

  小小的飯團,是這些西沙島民獨特的年味記憶,它承載了濃濃的家國情思,訴說著西沙人的心聲——守得住碧海銀沙,更記得住鄉愁。

  (來源:新華社)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