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人的城鎮化,城市準備好了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20 10:58:26


  中評社北京2月20日電/公共服務軟肋,凸顯一些城市管理者規劃理念重“面子”輕“裡子”,只見“水泥”不見人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在城市快速長高變大、高樓摩登、道路寬闊的背後,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公共資源承載不足的“城市病”正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上演,千城一面、內涵不足等問題不斷暴露、飽受詬病。

  城市內涵捉襟見肘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2013年國家發改委對全國新區新城建設狀況進行調查,抽查的12個省會城市全部提出推進新城新區建設,共規劃建設新區55個,平均每個城市要建4.6個新城新區。在中部城市合肥,短短十多年時間,城市面積擴張到一萬平方公里。然而,土地城市化的同時,一些新城區的公共服務遠未跟上,美麗城市下的美好生活存在諸多不足。2016年,合肥部分幼兒園上演的“報名大戰”引發關注。數百家長為了爭報幾十個入園名額,冒雨徹夜排隊、搖號抽簽,抽中的欣喜若狂,落選的淚流滿面,民生痛點令人唏噓。

  不止合肥,近年來,西安、上海等多地曝出排隊搖號入園問題。有的一個小區住戶近千,配套的幼兒園卻只有每學期幾十人的招生名額;有的兩三個小區只配建一個幼兒園,僧多粥少讓不少孩子面臨“無園可上”的窘境。不僅公共服務設施嚴重不足,而且服務能力和水平也較低,入園“搖號”、入學“大班”、就醫“扎堆”等現象普遍。新城越建越大,居民越來越多,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卻成“短腿”。

  公共服務存在軟肋,凸顯一些城市管理者規劃理念重“面子”輕“裡子”,對教育、醫療等合理民生需求重視不夠。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因為這些公共服務設施要大量“賠錢”,而將其交由開發商配建,但“一配了之”導致開發商為了節約成本搞低標準建設,“小馬拉大車”,造成公共服務資源緊缺,影響百姓居住幸福感。

  “土地城市化”快於“人口城市化”,帶來一些城市產業空心化問題。記者在中西部地區調查發現,一些官員心中,大手筆建設商務辦公樓、CBD就代表“退二進三”、“升級換代”,這導致有規模、無內涵成為新城普遍存在的問題。記者發現,不少新城中,辦公樓和廠房大面積閑置,有的開發商打著產業城的旗號將寫字樓打造成“類住宅”出售,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改規劃,將企業廠房改建成酒店式公寓。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說,一些地方政府主觀願望過於強烈,導致規劃和建設過剩。一地政府換屆後,新領導往往不願“填充”前任的發展藍圖,而一定要重新扯開攤子,造成爛尾新城。

  新城建設與發展實際脫節,投射到規劃實踐就是過分重視土地、建築等“硬規劃”,忽視人口、產業、資源、區域協調等“軟規劃”。周琦說,地方報批新城建設時,常只注重描繪美好願景卻少研究地區人口流向、當地資源禀賦,過度考慮供給,少注重需求,理想與現實脫節。

  以人為本意識不足顧此失彼

  採訪中記者發現,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在於過去一段時間裡,一些地方的城市發展片面追求建設速度、淡化發展質量。不少規劃學者批評,一些地方領導來不及評估當地產業基礎和資源禀賦,就爭著喊出“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或“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口號搞開發,違背了城市發展規律。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尚武說,城市需要積澱、生長和逐步繁育,難以“速成”。一個地方出於政績需要盲目追求短期規模,會帶來供需失衡。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說,中國當前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中後期,必須同步提升發展的質量。建設家園城市,讓人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然而,目前許多城市並未達到這一點。

  記者調研了解到,四面建新城的發展模式表面光鮮,卻容易“拖累”老城品質的提升。一些省市既要爭建航空港、高鐵新城,又要搶抓一批高新區、產業園區,“不得已”只能擱置老城改造、歷史文化保護。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城規所顧問總規劃師韓秀琦說,這種管新不管舊、保政績輕民生的做法,實質反映了少數幹部好大喜功,不下真功夫、不啃硬骨頭的心態。

  此外,多硬件建設規劃,少區域特質、資源分析的“軟研究”也是主因。張尚武認為,目前工作實踐中,已經出現不少新區新城的審批變成爭取土地和建設指標捷徑的事例,一些省市報批的新區項目表面看來目標宏大、前景可期,實際是不講地區分工、一味強調自己做大。而且在城市規劃中,也存在著畫圖紙、搞設計的規劃師“吃香喝辣”,評估人口、資源的規劃師“坐冷板凳”的現象。這造成一些城市建設中公共服務配置的嚴重滯後。合肥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合肥市去年摸底發現,在該市政務區、經開區、濱湖新區等新城區都不同程度存在著教育資源特別是幼兒教育資源配置不足的問題,而且有的地方即便補建,也面臨場地空間不足的硬傷。歸根到底在於前期城市規劃對這些公共服務資源的規劃不足、沒留餘地。

  安徽省住建廳規劃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城市發展中對教育、醫療、健康等多種公共服務規劃往往是部門主導相互割裂,沒有形成一盤棋的統籌,這也導致出現城市外表靚麗而內涵品質不足。

  提升治理水平迫在眉睫

  多位規劃界專家指出,中國新城疾風暴雨式的增長期已經過去,城市建設管理已經進入從粗放擴張到精細管理、從貪大求全到注重內涵的轉型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亟待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一是扭轉觀念,從主抓增量建設走向提升存量品質。事實上,在我國城市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從1990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會有城市、項目或個人獲得聯合國人居署頒發的“聯合國人居獎”。其中包括日照、張家港、南寧、揚州等地政府和部門,及成都、上海、紹興等地的城市改造和古城保護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一些地方為解決城鎮化問題,為居住者提供更好居住環境所做的努力。

  當前城市發展的重點應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轉變為強調現有設施的整合利用。周琦說,新城要去庫存化,應就現有的產業調整布局,以漸進、修補、改良的方式對接需求、實現再生。通過建築業的升級換代重新利用空置設施不僅有利於消化存量,也為城市發展貢獻新特色。

  一些專家談到,當前城市發展應該在重“軟件”和“特色”上下功夫,讓城市走出盲目規劃、超需求建設的循環。硬件建設前,應該先把地理、人口、社會等軟件資源摸清楚、規劃好。同一地區內的城市定位要契合特點、互相節制,區域間的布局要有所分工、突出特色。強化“軟規劃”地位,規劃設計不能再只盯著傳統畫圖的研究所,而要讓地理、社會研究為特色的院所在城鄉規劃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城市建設不能追求三五年內畫滿圖紙蓋滿樓,而應當根據發展實際前置規劃好承載能力建設,特別是做好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務配置。


(來源:新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