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中國東部沿海山東省日照市的農民劉建國想起前兩年的蘋果滯銷,至今仍隱隱頭疼。但在今年,借助一家電商企業的銷售網絡,老劉的蘋果賣到了五湖四海。
近年來,電商的迅速發展,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賣難買貴”難題。
在原來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經濟相對落後的魯西南菏澤市曹縣大集鎮丁樓村,形態各異的墻面上,粉刷著“在外東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寶”“電商鋪出致富路,鍵盤敲開幸福門”等標語。電商的發展正在讓這個傳統農業村快速城鎮化:這裡已經有了過去縣城裡才有的銀行、賓館、電信營業廳、KTV等設施。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為8945.4億元,約占全國網絡零售總額的17.4%。對於社會消費總額約占全國50%的縣域經濟來說,農村電商的發展為一些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山東省濰坊市素有風箏之都之稱,其農業發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今年2月,濰坊市成為中國商務部和國家標準委批准建設的“全國農商互聯標準化示範市”,當地農業現代化發展進入新階段。
濰坊市市長李寬端表示,濰坊通過“互聯網+”實現了聯產品、聯設施、聯標準、聯數據、聯市場,“五聯”較好解決了農產品標準的統一、品質的達標和“賣難買貴”等問題,為當地農業現代化增添了新動能。
山東省濟南市的市民李小虎愛好網購,尤其是新鮮、正當季節的農產品。令他無奈的是,因為有些農產品電商的產品並不是標準化生產,所以每次收到的產品的質量要“撞運氣”。“比如,同樣是網購蘋果,可能每次的蘋果味道都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