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18日電/中央網路報今天“透視集”專欄說,鄧小平倡“和平統一”論。四字分開來說,便是“統一”為目的,“和平”為手段。這其中蘊涵著“佛心”--避免戰爭。
三國演義有言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與合里刀光劍影,人頭落地,血流成河,不過,死的多為與權力不相幹的老百姓,所以,“興也苦,敗也苦”,此說長留民間。
國家當然不容分裂,“和平統一”之思,之高於前人,是不能重蹈以死人為代價而達統一的覆轍。這相對要困難得多,因為用戰爭解決,只需兵強馬壯,用和平解決,則要靠智慧。
這裡考驗兩件事,其一回顧歷史,為圖統一,人命如草芥,其心何忍?其二,時序不斷推進,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一切都在進步,人的腦袋是否同時進步?過去非打仗不可,現在不打仗行不行?
專欄說,鄧小平既定下以“和平”為手段的崇高規矩,戰爭就得在我輩思慮中消除,亦即,兩岸統一不論多難、多麻煩,都必須在不打仗的前提下去推動。
兩岸中都有“武統”的說法,大陸大、台灣小,有形實力懸殊,“武”的對象當然是台灣。而台灣如今仍在,重要的安全瓣是鄧小平之後的掌權者一直秉持著“和平發展”原則,這個形勢在“馬習會”時雙方領導人握手言歡達於默契狀態,那些年,兩岸交往密切,被譽為兩岸分治六十餘年來最和平的時期。
可惜,民進黨掌權後美好的形勢被破壞,原因是她要搞分裂;“統一”的目標被拋棄,“和平”便岌岌可危。但天降大任於這一代中國人,切莫心急浮躁,要堅守和平之道,如何將“和平”為手段而達於統一,集思廣益,方法總會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