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7日電/門頭溝區代表團熱議綠色發展 守護綠水青山
北京最後一座礦場將於年內關停
根據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門頭溝區確定為“生態涵養區”。在門頭溝分區規劃中,把守護綠水青山放到了突出位置,建設濱水美麗山城。在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綠色發展、產業轉型、結對幫扶成為門頭溝區代表團熱議的話題。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最後一座礦場——大台煤礦將於年底關停,門頭溝也將徹底告別千年采煤史,進一步推進生態涵養區的綠色發展。同時,低收入村結對幫扶的效果也已顯現,自去年11月進入淡季以來,京西古道風景區的旅遊收入同比翻了兩倍。
綠色發展再推進:
門頭溝將徹底告別千年采煤史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9年要落實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完善平原區與生態涵養區結對協作機制,推動生態涵養區成為綠色發展的示範區。
過去,門頭溝區“烏金遍地下,百寶滿山川”,因開採煤礦而出名,曾為京城發展貢獻了“一盆火”,而伴隨著長期礦山開採,門頭溝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破壞。為落實新時代的綠色發展,近年來,門頭溝區更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主動開展廢棄廠礦,裸露山體、河道等生態修復工作,大幅提升了山區綠色景觀質量、森林覆蓋率和水源涵養能力。
審議現場,市人大代表、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闞興報告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北京市最後一座礦場——大台煤礦將於年底關停,門頭溝也將徹底告別千年采煤史。”闞興回憶說,鼎盛時期,京煤集團在北京擁有10座煤礦,為北京市民提供日常燒火、取暖用煤。自2014年開始,京煤集團逐步開始大規模淘汰關停廠礦。目前只剩下最後一座,不久後也將徹底關停,每年100萬噸的出煤量終將歸零,為生態涵養區的綠色發展貢獻一份力。
結對幫扶顯成效:
京西古道風景區收入翻兩倍
深化低收入村結對幫扶,也是門頭溝區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工作。本市宣傳文化系統8家單位紛紛扎根基層,與門頭溝區低收入村結對幫扶。各單位積極將自己的特長與低收入村的資源禀賦相結合,把優質資源和先進管理理念帶到村中。按照市委宣傳部“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的幫扶要求,宣傳系統8家單位在幫扶工作中,更加注重引導產業發展。其中,北京青年報社圍繞柏峪村的非遺項目燕歌戲和水峪嘴村的京西古道旅遊資源,推出了系列公益廣告,聯合打造了京西古道燈會,幫扶效果初顯,同時積極探索可複制、可推廣、可學習、可借鑒的鄉村致富模式。
在門頭溝區代表團的討論現場,市人大代表、門溝頭區妙峰山鎮水峪嘴村黨支部書記胡鳳才興奮地說:“去年11月以來,本已進入淡季的京西古道景區,旅遊收入居然超過了覆蓋國慶黃金周的10月份,這在歷史上還是頭一回!”
收入提高與結對幫扶密切相關,這也是門頭溝區產業轉型、發展綠色經濟的縮影。胡鳳才說,作為郊區旅遊,每年入冬之後,都是旅遊淡季,一直持續到次年清明節前後。“在低收入村結對幫扶工作中,北京青年報社黨委一班人和北青旅領導班子、水峪嘴村黨支部一起,經過反覆研究和論證,引入非遺項目‘四川自貢燈會’,首次打造‘京西古道冰雪嘉年華彩燈會’項目,並於2018年11月1日開始亮燈。門票、餐飲、民俗等旅遊收入都有了明顯增長,同比翻了兩倍,確實把冬季變成了旺季。”
產業轉型新突破:
政府成功回購園區產業用地
門頭溝區在探索產業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一項重大突破——去年底成功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優先回購一宗園區產業用地,確保了“騰籠換鳥”中籠子始終掌握在政府手中。
在討論現場,市人大代表、北京石龍經濟開發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春分享了這段的經歷。中關村門頭溝園(石龍經濟開發區)的前身是石龍工業區,曾是以工業生產為主營業務的廠區。2012年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示範區後,開始轉型升級,從工業園向科技園轉變。“作為中關村門頭溝科技園區的直屬公司,我們負責園區開發建設、運營、產業培育、招商引資等工作。園區轉型需要‘騰籠換鳥’,一些不適合新發展定位的製造業公司要逐漸疏解騰退,再利用騰退空間發展人工智能、物聯網的新技術產業。”
位於中關村門頭溝科技園區內的北京安普新材料發展有限公司,曾經是做非金屬材料加工的,顯然不符合首都發展功能定位,隨著生產經營的停止,去年該公司將14.76畝工業工地及2678平方米地上房屋在北京產權交易所進行掛牌交易,整體轉讓100%股權及相關債權。“安普公司股權轉讓項目的實質,是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股權轉讓的方式,轉讓產業用地。”劉春說。
2017年,北京就出台了《關於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用地政策的意見(試行)》,其中明確,“對於園區工業用地牢牢掌握在政府手裡,不能炒作產業用地”。經過努力,最終門頭溝區人民政府按照《意見》要求,成功優先回購了安普公司轉讓的產業用地,防止了存量產業用地炒買炒賣。
對話
設8億元資金支持“美麗鄉村”
對話人:市人大代表、北京市門頭溝區區長付兆庚
北青報:門頭溝與西城兩區結對,建設生態涵養區。今後將在哪些領域協作發展?
付兆庚:去年11月30日,西城區和門頭溝區簽訂《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結對協作框架協議(2019年—2022年)》。按協議約定,目前西城區一次性出資4億元,門頭溝區每年出資1億元,成立了規模達到8億元的鄉村振興綠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開展低收入幫扶合作、助力門頭溝生態保護建設、促進門頭溝產業發展、支持門頭溝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8個方面,開展多領域、多層次一攬子的協作措施。
北青報:8億元專項資金怎樣使用?
付兆庚:我們將用於支持美麗鄉村建設上。去年,門頭溝區完成70個村的美麗鄉村規劃編制,今年將推進其餘68個村,同時計劃建成至少20個精品民俗旅遊村。發展民俗旅遊,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這8億元作為資本金,用來撬動社會資本進入。我們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國企、民企參與精品民俗旅遊建設。企業需要融資,政府使用專項資金支持企業貼息貸款,為企業支付規劃設計費等,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另外,這筆錢也將用於民俗旅遊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獎代補”。
北青報:協作發展取得了哪些進展?
付兆庚:產業幫扶則是兩區在協作發展中,促進低收入村發展、增加低收入農戶收入最為有效的途徑。目前,西城區3個街道與門頭溝區3個鎮、4家區屬企業、8家非公企業和門頭溝區12個低收入村鎮簽署了幫扶協議,將在精品民宿、文旅體驗、山地戶外運動、健康養老、綠色產業等多方面,確定一批重點合作項目,帶動門頭溝低收入村產業發展,帶動地區低收入戶就業,實現低收入戶增收。1月17日,西城區組織多家駐區央企到中關村門頭溝科技園進行產業發展對接,力求優勢互補,實現共贏。
現場
“非遺傳承人可以團體申報,太好了!”
在昨天的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門頭溝區代表團熱議《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草案)》。
市人大代表、門頭溝大峪第一小學校長高瑞紅說:“《條例》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對傳承人的扶持措施非常多。其中提到,‘代表性傳承人可以是個人或者團體’,這讓我十分振奮,簡直太好了!門頭溝區有很多集體傳承的非遺項目,比如千軍台莊戶幡會,是門頭溝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這恰恰是一個集體表演項目,如今能夠進行團體申報了,將大幅增加傳承人的積極性,更有利於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
市人大代表、北京精雕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蔚飛注意到,《條例》提出市、區兩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合理利用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工業遺址以及疏解騰退空間等,為代表性項目的保存、研究、宣傳、展示、交流等提供場所。“這對非遺保護和傳承是個好消息,希望政府能把騰退空間利用起來,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展覽展示的場所,也讓老百姓有更多機會接觸和了解非遺項目。”
據了解,今年門頭溝區將組織非遺愛好者在全區開展非遺普查、征集,進一步完善非遺檔案資料庫和電子數據庫,不斷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價值較高的非遺項目。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