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日前報道,“代經濟”在年輕人中愈發流行。代遛狗、代取東西、代吃東西、代堆雪人、代喝奶茶、代相親……諸如此類,花樣繁多,可謂“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基於大量個性化需求而產生的“代經濟”也引起了輿論的熱議,但有人認為“代經濟”就是“懶人經濟”,甚至出現了“年輕人越來越懶”的聲音。事實果真如此嗎?
客觀而言,任何新興的商業模式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必然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代經濟”也不例外。“代經濟”是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精細化的結果,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各方的利益共贏,是商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比如,代領快遞可以節約收貨人的時間,還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甚至能開拓一個新的代理市場。因此,從宏觀層面看,“代經濟”有一定的合理性,對刺激市場與消費升級有一定的作用,不能簡單地貼上“偷懶”之類的標簽。
但是,不少人在談論“代經濟”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其內部的複雜性。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輿論面對一個新現象,出於描述的方便,往往會給出一個簡單的概念,但這個概念可能是以偏概全。比如,之前的流行詞“隱形貧困人口”,就過度強調了年輕人的生存困境,實際上其中也有調侃的意味,並非全是負面的涵義。再如“共享經濟”,表面看起來都是好事,但也出現過打著“共享”旗號的“共享女友/男友”這類荒唐之事。
“代經濟”也是如此,它確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負面因素。比如,代取東西與代吃東西,看似很像,其實差異巨大,前者有助於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後者則無實際意義。至於代相親、代寫作業這類“代經濟”,則對學習、生活更無正面作用,問題嚴重者甚至會涉及法律風險。因此,具體區分“代經濟”中的不同類型,對理解、優化“代經濟”大有裨益。
區分“代經濟”不同類型的標準,就在於它能否構成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以及它能否得到必要的監管。美國企業家彼得·蒂爾在《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曾講到,引領未來的商業模式具備連接人際網絡的功能,並借助新技術的力量實現利益融合。一些“代經濟”的發展路徑,也與這種商業模式相契合。比如,代打掃房間、代洗衣服,需要借助網絡平台來實現,這些需求會刺激線上家政服務平台的發展。雖然平台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在線上,但它依然基於現實中的人際互信,進而提供更有效、更個性化的服務。但是,有些“代經濟”恐怕只是跟風、炒作之舉,比如代喝奶茶、代堆雪人,它們既缺乏廣大的市場需求,也難具備實用價值,除了製造噱頭,並無太大意義。
與此同時,必要監管的介入,也是“代經濟”能夠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其中分為准入門檻與線上監督兩方面。前者決定了這種“代經濟”能否存續下去,比如代寫論文、代相親,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違規違法風險,恐怕難以持久。後者則需要一個漫長的構建過程,比如代理購物、快遞平台,它們也有可能融入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大潮中,對消費者生活方式的便捷化與多樣化帶來幫助。可以預見,隨著時間的推移,“代經濟”會出現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經過消費者選擇與監管的落實,其發展的趨勢將更加理性與健康。(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