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據新華社報道,景寧佘族自治縣隸屬浙江省麗水市,是浙西南革命老區縣,風景秀美,但因其地處偏遠山區、交通閉塞,且自然資源貧乏,曾是國家級貧困縣。
金坵村是景寧縣下轄的佘族村,佘族人口占42%。過去,村民們的豬牛羊都養在家裡,村莊環境臟、亂、差,村民的溫飽都成問題。
在山溝溝裡當村書記,頭號大事就是帶領群眾脫貧奔小康。從1985年到現在,金坵村的四位村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幹,確定了以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為主導的發展定位後,就一張藍圖繪到底。
四任村書記35年的接續努力,終於讓金坵村舊貌換新顔,綠水青山切切實實變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銀山。金坵村這個在1985年人均年收入還不到200元的“小山村”,已經成為人均年收入超過1.7萬元的“小康村”,惠明茶小小的“綠葉子”成了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金葉子”。
“生在這大山裡,日子過得苦,溫飽也成問題”
初夏時節,一場山雨的忽然造訪將金坵村黨總支書記蘭文忠的思緒拉回到當年,“小時候,記得每當一場大雨下過,泥巴路上就全是坑。”
“1985年的時候我還在上學,當時陸路也不通,上學要走40來分鐘,下雨天要赤著腳走,要不然鞋濕了到學校就沒得穿了。生在這大山的大山裡面,日子過得苦,溫飽也成問題。”現年51歲的蘭文忠回憶道。
“那時候,我父親雷正餘是村裡的黨支部書記。家裡有十三口人,負擔很重,我父親當村支書,一年中有200多天都撲在村裡面的工作上。說實話,我小時候,心裡對父親是有點怨的。”蘭文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