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用先進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保護水平
http://www.CRNTT.com   2020-06-10 12:34:45


  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敦煌莫高窟是我國首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珍貴文化遺產之一。在西北大漠,守護敦煌壁畫近30年的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對文化遺產保護有著持續而深入的思考。

  “加強文物保護,首先要加強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蘇伯民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強調,只有不斷地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全面認知文物價值,揭示其製作材料和工藝中所蘊含的科學原理,文物保護水平和質量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借力無損檢測 透視文物本體價值

  過去,人們對敦煌壁畫顔料的認識,主要停留在採用了大量的無機礦物顔料和部分有機染料。而對於無機顔料和有機染料的具體組成,還缺乏精細的了解。

  想要對某種文物材料的成分進行分析,以前的做法是小心採取微量的文物樣品,帶回實驗室進行細致分析。而對於珍貴的文物來說,不僅取樣的數量受到嚴格限制,獲得的材質和工藝方面的分析信息也十分有限。

  “近年來,在承擔一系列國家科技項目和與國外科研機構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在構建針對文物的高精度無損分析體系方面展開了大量探索。利用無損檢測技術,對敦煌壁畫展開研究,獲取了大量以前所不了解的材料和工藝信息。”蘇伯民介紹。

  在高光譜成像儀、紅外光譜儀、拉曼光譜儀、光學相幹斷層掃描系統等高科技裝備的加持下,藏在壁畫局部的“秘密”被一覽無餘。研究人員發現,壁畫一些關鍵部位的顔料,有些只是礦物顔料,有些是礦物顔料和植物染料複合而成,還有些則是不同礦物顔料叠加而成。

  大量的顔料組合證據的發現,不僅增加了敦煌壁畫製作方面的知識,豐富了對敦煌藝術發展特征的認識,同時,為進一步解釋敦煌壁畫顔料的變化和保存狀態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由於文物的珍貴性與不可再生性,使得無損分析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成為文物保護研究領域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在蘇伯民看來,作為文化遺產大國,我國有著非常豐富的文物資源,不只是壁畫,針對其他類型文物,同樣需要採用無損檢測技術對文物本體價值進行深入發掘。面向未來,針對文物的高精度無損分析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

  加強基礎研究 破解共性關鍵問題

  參與編寫《面向2035年的文物領域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的過程中,蘇伯民對我國文物科技發展脈絡進行了細致的梳理。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為搶救性保護提供支撐是文物科技工作的重心,圍繞這一主線集中展開了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究。“十三五”期間,文物科技工作逐步轉向全面系統地開展文物保護和修復研究,關注的範圍和領域更為寬廣。

  “面向‘十四五’,加大基礎研究,在文物病害劣化機理等方面找出一些共性規律,讓預防性保護和後續修復工作能更為科學精准,是專家們的普遍共識。”蘇伯民舉例道,同樣是石質文物,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石質文物所面臨風化原因不一樣,在自然風化的過程中,到底哪些因素起關鍵作用,都需要通過科學研究來尋找答案。

  從修復層面來看,文物保護修復的“最小干預原則”對材料和技術的使用限制多、要求特殊。目前所使用的一些文物保護和修復材料,大多缺乏對其功能與安全性的科學測評,存在一定應用風險。通過新材料、新技術研發,實現更高的保護目標和更長久的保護時間,也是未來文物科技領域亟待破題的方向之一。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隨著國家投入力度的不斷增加,可以預見,未來15年,我國文物保護將進入一個快速提升的時代,逐步從文化遺產大國邁向文化遺產保護強國。”談及未來,蘇伯民信心滿懷。(記者 唐 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