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表示,如今,不少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企、教師、科研助理、基層項目等也都面向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這幾年,大學生就業一直是委員們見面時的熱門話題,大家都在呼籲,要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就業。”李健說。
對於身處高校的代表委員來說,就業工作也成為他們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施衛東表示,為實現精准對接,南通大學去年曾多次組織畢業生到名企優企參加“點對點”面試簽約。
“這樣‘小規模、多批次’地把用人單位請進來,‘點對點’地把畢業生帶出去,兩相結合,既牢牢把握了校園疫情防控要求,又高效促進了就業供需精准對接。”施衛東介紹,同時,學校還建立了就業困難學生幫扶檔案,採取“人盯人”的方式,實施“一生一策”,加大對心理壓力大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疫情嚴重地區生源學生等畢業生群體的幫扶力度等。
用“新”打破就業困境
就業難是個老話題,但如今,不少新業態、新模式的顯現讓招聘市場煥發出新的生機。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了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便捷化線上辦公、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無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的領域受到大學生廣泛關注。
不久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發布的《數字文化產業就業研究報告(2020)》顯示,數字文化產業中遊戲、電競、直播和網絡文學這4個典型領域總就業人數約3000萬人,其中,全職就業約為1145萬人。未來,數字文化產業有望成為推動就業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也有這樣的體會。她發現,疫情期間,新經濟成為亮點,絕大多數在線企業,尤其是互聯網經濟、雲服務中新業態的發展,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拓展了發展空間,也為全社會應對疫情創造了新模式和新業態。
穩定就業,離不開良好的就業環境和社會氛圍。
2020年年底,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指出,對於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強迫簽三方”等問題,要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應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圍。
“作為一名高職界的人大代表,我也向全社會呼籲,要為高職學生掃除就業歧視。”鄭亞莉希望,政府聚焦高職畢業生就業保障,對高職畢業生留本地城市就業給予與本科生一視同仁的就業扶持政策,要出台和完善相關專項立法,制定更便利、有效的就業宏觀政策,尤其是高職畢業生的就業保障扶持政策。
就業是一個宏觀話題,但對於每一位大學生來說,就業是邁向社會的第一道坎,也是一個重要的人生階段。代表委員們建議,穩定心態,才能為拿到理想的“offer”奠定基礎。
李健表示,從歷史發展來看,危機中往往蘊含著大機遇。就業就是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大學生們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選擇有發展前景的行業。“疫情僅僅是一個突發事件,同學們要堅定對未來的信心,相信困難都是暫時的。”李健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