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網) |
中評社北京3月31日電/據北京晚報報道,3月26日和27日,中央歌劇院歌劇《馬可·波羅》在天橋劇場上演。雖不是新作,但這部歷經了三十年考驗的舞台經典依然打動人心。謝幕時,一位老者被大家簇擁至舞台中央接受掌聲,他正是80歲的著名作曲家、原中央歌劇院院長王世光。王世光更為普通觀眾熟知的角色,是《長江之歌》的曲作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這首歌曲風靡大江南北,成為了時代的記憶。音樂作品層出不窮的當下,想得到觀眾的認可很難,成為經典更難。從王世光的身上,人們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寒夜點燭練琴 考上中央音樂學院
1941年,王世光出生於山東青島,後來到濟南讀中學。熱火朝天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科普雜誌《知識就是力量》風靡全國,是中學生們最喜歡的讀物。那時的王世光瞄准的是清華,他想成為一名建築師。
人生的轉軌發生在高中。高二時,王世光試著為同學的歌詞譜了曲,寫成女聲小合唱《我們的理想》,大家都很喜歡。熱心人把這首歌送去參賽,還拿下了濟南市音樂創作一等獎。在幾所中學間,《我們的理想》流傳開來。十幾歲的孩子,自此深受鼓舞,王世光鄭重地告訴自己:“我就要學這個了。”
王世光找來音樂學院的考試大綱,開始備考,但家裡沒有鋼琴。“學校禮堂裡有架鋼琴。”音樂老師說著,把鑰匙給了他。高中生課業很忙,練琴只能利用課餘時間,天色暗了,王世光也不敢開燈。禮堂的電燈只有一個開關,一合閘,明晃晃的燈光“啪”一聲全部亮起來,王世光只能用一個大盤子托著蠟燭照明。濟南的冬季天寒地凍,禮堂沒有暖氣,他的手指凍得像鼓鼓囊囊的小饅頭。“那也要練。”王世光就有一股勁兒,“迷上了什麼東西,就要認真把它做好。”
不過,王世光很清楚,半路考取音樂學院是個相當冒險的想法,如果這次不成,就到省級或濟南市的文化館工作一兩年再來高考。結果卻出乎意料的順利。1958年,王世光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大學同學中,有人來自大城市,有人出身音樂世家,相較之下,王世光像是“什麼都不懂”。寒暑假裡,他常常不舍得回家,一個人待在終於不用排長隊的琴房裡練琴作曲,給自己補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