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光還喜歡泡在劇場裡聽戲。中央音樂學院所在的鮑家街緊鄰西單,長安大戲院就坐落在此,再向南走,又到了前門的廣和劇場、中和戲院。每逢名家大師們登場亮相,台下總少不了王世光的身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是他另一處格外鐘情的所在。“人藝的戲,我都看過,一個不落。”王世光現在還能張口背出《茶館》的台詞,“老戲骨們特別講究,說話有韵律感。”揣摩他們的眼神、斷句,其樂無窮。
在中央音樂學院讀書的五年,是一段有苦有甜的日子,趕上了三年困難時期,物質匱乏,但精神充裕,所有人都很勤奮,王世光還慶幸遇到了很多好老師。1963年畢業後,他進入音樂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前身),成為了一名編輯。王世光因此走過了許多地方。1965年,為了深入報道烏蘭牧騎的全國巡演,他主動要求奔赴內蒙古,在烏蘭牧騎的培訓班裡“扎”了一個多月。草原上,奶茶衝炒米就是一餐簡單的早飯,但能聽著蒙古族同胞唱起口耳相傳的民歌,王世光每天都樂呵呵的。從1974年開始,他又多次去往新疆。盛夏的吐魯番酷熱難耐,條件艱苦,有時候餓急了,王世光就竪起耳朵聽哪裡響起了結婚的小喇叭,好客的主人家總會端上羊肉面盛情款待。老鄉們和他邊唱邊聊,民間音樂鮮活又有力量……
寫最真的情感《長江之歌》用了將近十天
還有一次經歷始終讓王世光念念不忘。1964年,為了觀摩採訪“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他第一次見到了長江。在浦口,火車被一節節運上輪船渡江。王世光在海邊長大,對“水”並不陌生,但他從沒想過,江面竟然能開闊如大海一般。這份“震撼”,在他記憶中珍存了將近二十年。
自1973年起,王世光開始與中央電視台合作,創作電視音樂。1982年夏天,紀錄片《話說長江》的製作組聯繫了王世光。在一間堆滿了錄像帶的出租屋裡,王世光看了樣片:從高原上晶瑩剔透的水滴到澎湃廣闊的江面,再到長江的入海口,大量精彩的航拍鏡頭沿著江水順流而下,讓他的心猛地“震動”了。
55秒的片頭曲,製作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恰是電視起步的年代,許多節目的音樂一響,人們紛紛放下手裡的事情,圍坐在電視機前。《話說長江》製作組同樣希望“片頭曲一出來就能抓人”。可不到一分鐘的時長,如何著手呢?長江的流域如此寬廣,截取哪一段、用哪裡的地域音樂可以代表整個長江?王世光桌邊的空紙簍越填越滿。思來想去,他決定用這55秒來寫“對我們這片國土最直接、最真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