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弘揚沂蒙精神,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1-05-26 10:12:31


 
  最後一匹布做軍裝,最後一粒米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當時,沂蒙地區人口約420萬人,其中就有21.4萬人參軍參戰,120萬人擁軍支前。

  魯南戰役前,陳毅同志指示郯城縣,5天內建一座承重3噸以上的軍用大橋。郯城立即組織300名木匠、200名鐵匠、100名泥瓦匠、1200名青壯年突擊隊員,冒著刺骨的風雪建橋打樁。3天後,大橋就橫跨沂河之上。淮海戰役時,莒沂縣400輛小車運送11萬斤面粉,一路追趕部隊,行程2000多裡,自帶的幹糧吃完了,他們寧肯挨餓,也不動一粒軍糧。

  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明德英、擁軍模範王步榮、寧死不屈的呂寶蘭、永遠的新娘李鳳蘭……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是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用生命寫就的軍民魚水贊歌。

  “這樣的故事太多太多,沂蒙人民聽黨話、跟黨走,敢於鬥爭,無私奉獻,用自覺的行動詮釋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沂蒙幹部學院副教授劉占全說。

  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臨沭縣曹莊鎮朱村,觀看這個抗戰初期就建立黨組織的支前模範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區群眾生產生活。在83歲的“老支前”王克昌家中,總書記挨個房間察看,並坐下來同一家人拉家常,關切詢問家裡有幾畝地、搞柳編能掙多少錢、還有什麼困難?聽老人說家裡的生活有了改善,習近平總書記很高興。總書記強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記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區人民。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的第一碗餃子獻給烈士,是朱村傳承70多年的紅色民俗。抗戰初期,朱村就建立了黨組織。1944年除夕夜,日偽軍瘋狂“掃蕩”朱村,24名戰士為保衛村民血灑戰場。第二天,村民自發將第一碗餃子獻給烈士,這一紅色民俗傳承至今。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歷史重溫,都是一次紅色基因傳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