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日電/據新華社報道,“最大感受是生態環境變好了,青山綠水又回來了。”50多歲的彭進當了30餘年村幹部,目睹了村裡環境由好變壞、又由壞變好的全過程。
彭進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福臨鎮,位於湖南省長沙縣北部,是“斷腸明志”的紅軍師長陳樹湘烈士故里。春節前夕,記者冒雨來到福臨鎮,沿路所見都是“綠油油水靈靈”的鄉村景致,屋舍儼然,空氣清新。
當地幹部群眾告訴記者,儘管“福臨鎮”地名十分討喜,但由於位置相對偏僻,與長沙縣南部工業發達的鄉鎮街道相比,福臨鎮發展相對落後。就在10餘年前,大部分老百姓還依靠種田養豬過日子。
古華山村曾是福臨鎮的“養豬狀元村”。1990年至2010年,處於生豬養殖高峰期的古華山村“家家有豬舍,戶戶養豬忙”。全村面積約7.2平方公里,年出欄十二三萬頭生豬,存欄量達到四五萬頭,遠超環境承載能力。
養豬在幫助農民增收的同時,也帶來難以估量的環境污染。在古華山村擔任黨總支書記的彭進回憶說,當時村裡彌漫著刺鼻的臭味,水體中的氨氮濃度超標11倍,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也超標。很多村民靠養豬蓋起小洋樓,卻要出門踩垃圾,張嘴吸臭氣,甚至要買桶裝水飲用、淘米、洗菜。
糞水橫流、臭氣熏天的污染重災區,讓福臨鎮老百姓吃了苦頭,付出了沉重代價。福臨鎮黨委書記陸宇說,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粗放式的生豬散養模式難以為繼。2012年開始,當地決定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有序實施生豬退養。
依托縣裡出台的相關政策,福臨鎮動員黨員幹部、鄉賢名人齊上陣,向村民宣傳講解治理污染、修復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引導養殖戶拆除違規建設的豬舍,將養殖規模控制在環境可承載範圍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