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禁止采集學生家長職務收入信息,有助於對孩子一視同仁
http://www.CRNTT.com   2022-04-07 18:56:41


  進入4月,很多地方的新生入學工作即將開始。日前,教育部下發文件,強調在義務教育入學報名登記中進一步規範報名信息采集,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類APP、小程序隨意反複采集學生相關信息。這一要求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得到了輿論的普遍認同。

  此前,在中小學新生報名資料中要求提供家長的信息一直是慣例。上一代人在入學、工作等的申請資料中都有“社會關系”一欄,要求填寫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親屬的詳細信息。這是從對個人檔案嚴格管理的時代延續下來的規定,學校等單位都習以為常了。不止是入學時,有些學校還會在平時也不時要求學生填寫各種表格,其中就經常會涉及學生的家庭背景。2021年,山西原平縣就有小學要求統計班裡“11類學生”的情況,而這11類中,就有不少是關於家庭背景的,比如“領導子女”“企業老板子女”“權勢壟斷部門子女”“家長有犯罪前科的子女”等等。很有不少網友也在人民網的“領導留言板”欄目反映自己所在的地方在學生入幼兒園、入學時要求填寫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工作單位、職務等信息。而一些民辦學校、幼兒園,對申請入學的學生做家庭收入、家庭用車等背景和財力調查的,更是不在少數。如有的幼兒園給幼兒布置作業,要求與自己家的車拍照合影。這類事件一曝光,往往會引起輿論嘩然。

  學校想要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并不能排除有所圖,可以利用家長的社會資源,為學校帶來好處,甚至有可能是為個別老師或者學校領導個人謀取利益。作為交換,學校或老師必然會對家長有錢有勢的學生予以格外的關照。這種把教育當成籌碼,和家長交換利益,“因財施教”“因權施教”,本質上也是一種腐敗,更是對教育公平的踐踏。

  那些沒權沒勢的家長,自然不希望學校收集學生的家庭信息,擔心學校和老師會因為家庭背景不同而將孩子分為三六九等,實行差異化對待。家長和社會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很多人都在學生時代對此有過親身的經歷,學校和老師對“領導幹部子女”和“有錢人的孩子”格外用心的報道,也不時見諸媒體。

  過度收集信息也不符合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要求。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規定,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於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學校在收集學生的個人信息時,也是信息收集者,也要受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約束,不能收集與其目的無關的信息。而學校收集信息的目的是用於教育教學,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信息,不應在收集之列。要知道,學生家庭信息被收集後,即使沒有老師對學生區別對待的問題,也還有信息可能被洩露的風險。學校信息洩露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江蘇鹽城2021年就破獲了一起洩露近10萬學生信息的案件,其中部分信息的源頭就是一所學校的工作人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