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家長信息“非必要不采集”,有利家校互信
http://www.CRNTT.com   2022-04-07 19:00:10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強調,各地要健全義務教育入學報名登記制度,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則,進一步規範報名信息采集。全面清理取消學前教育經歷、計劃生育證明、超過正常入學年齡證明等無謂證明材料。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類APP、小程序隨意反複采集學生相關信息(央視)。

  就學校采集學生家庭信息而言,以往一些案例簡直堪稱莫名其妙。其中,對家長“個人情況”刨根問底、事無巨細的收集,更是一再引發爭議。此番,教育部《通知》裡專門強調,“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可以說是過往暴露出的典型問題的針對性回應了。置於現實語境下,這無疑是很及時、很必要的。

  按理來說,學校等機構在入學登記環節采集家長信息,乃屬於是“例行動作”,是標准化程序的一環。此前一段時間,這一環節居然頻頻觸發爭議,令人困惑。究其原因,或許大致有兩個方面的解釋。其一,就是“歷史遺留問題”。時至今日,一些地方一代代沿襲照抄過去的格式文本,其中濃厚的“計劃時代遺跡”與當今社會已格格不入;除此以外,某些學校別有所圖的“自選動作”,也直接導致了家長信息采集的走樣變形。

  家長收入多少、職位高低,其實絲毫不影響學校日常的教學和管理。誠如很多家長所擔憂的,此類舉動,是不是意味著學校可能“差別對待”“看人下菜碟”?比如說,一旦有學生間發生衝突,學校會否討好權貴拉偏架?這些擔憂,或許是純屬多慮,又或許也非杞人憂天。但猜忌來猜忌去,家校之間的互信已然耗損,雙方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

  事實上,就算是一些有來頭的家長,很多也有意低調做人,相當忌諱把職位、收入等信息全盤告知校方。這些人之常情,都是可以理解的。此番,教育部明確,信息采集要堅持“非必要不采集”之原則。換而言之,所有被采集的信息,都必須要有跟學籍管理、教學開展等有直接相關性,否則就不能收集。從以往的“能多則多”到如今“能少則少”,收集的家長信息減量了,整個過程更為專業、克制和純粹了,這對於增強家校互信,是有積極意義的。(來源:寧波日報 作者:蔣璟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