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讀懂禁采家長敏感信息背後的教育深意
http://www.CRNTT.com   2022-04-07 19:01:33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對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作出部署。其中,“嚴禁采集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的要求引發社會各界熱議,成為家長們討論的熱門話題。

  衆所周知,學校采集家長信息實際上已是運行多年的常規化操作,屬於“例行動作”,通常大家都會一致認為其本意就是為了實現“家校共育”,登記學生家長姓名、家長手機號、家庭地址等信息,出發點就是便於學校教師聯系家長。但近年來,有媒體報道顯示,有幼兒園要求家長提供工資明細流水和社保,有小學要求家長提供住房面積和價格等信息,有的孩子被要求畫出自家汽車的車標或是拍照發到群裡……正是一些學校收集或者被認為“變相”收集家長職務、職業、收入、學歷等與教育無關的敏感信息時有發生,才引發了社會公衆的想象和猜測。教育部此時明確要求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并非無中生有和小題大做,而是對廣大學生家長真實訴求以及過往政府平台上網民合理反映和建議的真切回應。從這裡,我們其實不難讀懂其中蘊含的諸多教育深意。

  呼喚全面提升學校治理效能。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需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民法典明確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學校過度收集家長信息,顯示出學校的治理水平亟待提升。治理的核心要義是多元主體參與,學校治理是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等多主體參與的管理形態,強調多元參與、法治精神,以自治、共治求善治。隨著義務教育階段辦學條件全面提升,現代學校章程建設逐步健全,智慧教育有序開展,育人模式轉型不斷深化,當前學校應該不斷從管理走向治理、全面完善和提升學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助推精准實現“家校共育”效果。在探索“家校共育”的大背景下,采集家長個人必要的相關信息,是教師和家長之間增進彼此了解、共同促進學生成長的方式,更是為了學校“家校共育”的可持續推進。除了讓家長能參與學校日常管理的監督工作外,還能有效利用豐富的“家長資源”來打造“家長課堂”和“家長學校”。比如,讓有關職業的家長走進學校為孩子帶來一場“職業教育”課,或者讓具有特長的家長入校給孩子們作科普講座。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學校盡可能調動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熱情,獲得家長對學校管理和發展的認同,也需要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使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但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利用好家長資源,正確把握與家長溝通的邊界,需要把握良好的分寸和尺度。

  促進不斷完善教育公平長效機制。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點,教育公平越來越受到群衆關注。學校采集信息不能沒有邊界,如果要求家長無條件提供工作單位、職務和收入信息等,就極有可能涉嫌按家長的情況招生、按家長的情況教學,引起家長對教育“嫌貧愛富”的質疑,加劇一些家長的教育不公焦慮。“歧視的土壤永遠長不出健康的花朵”,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名學生,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李名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