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雲南: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http://www.CRNTT.com   2022-10-04 10:55:55


這是9月27日無人機拍攝的洱海生態廊道。(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10月4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秋日的大理,天高氣爽,雲淡風輕,蒼山翠綠欲滴,洱海清澈如鏡,讓無數遊客流連忘返。

  雲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就坐落在“母親湖”洱海邊,村內道路整潔,溪水環流,綠樹成蔭。陽光灑在村邊金燦燦的稻田裡,幾台收割機正開足馬力來往穿梭,覆蓋不到的角落,村民們便彎著腰一步一鐮,確保稻穀應收盡收。

  村民何利成嫻熟地揮動鐮刀,身後留下一行整齊的稻茬。“別看都是種水稻,現在的方法跟過去不同。”這位從小在洱海邊長大的白族漢子給記者講起種田的門道,“我家的田沒施一點兒化肥,用的都是有機肥。保護‘母親湖’,咱也出了一份力!”

  “只用有機肥,不用化肥,會不會影響水稻產量?”

  記者的疑問,引來田間地頭一陣笑聲。何利成停住手裡的鐮刀,笑呵呵地說:“施有機肥,不但稻穀產量不降,每畝能打出450公斤左右的大米,而且對洱海的污染也減輕了。”

  “取得有機認證的大米一公斤能賣20多元,價格是以前的幾倍。”村民楊月圓直起腰補充道。

  在洱海邊,有許多像古生村一樣的傳統農業村落。村民們前些年多使用化肥種糧、種菜,大水大肥的種植模式產生大量富含氮、磷的農田尾水,順著溝溝渠渠流入洱海,給“母親湖”造成污染。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古生村考察時強調,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