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在現代社會,要想讓高質量科創人才不斷湧現,須構建起“接力培育共同體”。在校內,要樹立“人人都是科學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在校外,要營造“處處都是科學教育資源”的氛圍;在此基礎上,同步建立校內外協同銜接的科學教育機制。
人人都是科學教育工作者
一個優秀的科創人才,僅僅擁有科學知識與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培養科創人才的關鍵在於鍛造思維方法、思維品質和個性化的興趣與人格。人的大腦學會知識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通過每天、每節課細水長流的方式完成。大腦中形成的一個個腦神經回路,到某一階段才會呈現出整體的學習效果,實現這個效果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努力。
所有學科都有一套長期積累形成的符號和概念系統。孩子在學校裡經過長時間的符號和概念學習訓練,才能形成較強的思維能力。學科教育最大的優勢是結構化,這種結構化是知識、概念、原理、理論一層層叠加關聯的過程。一旦這些結構化的學科事實被人掌握,就會上升到學科觀念層面,使學科思維能力提升為普遍的問題解決能力,這是人腦適應學科教育的非常有趣的事實。
任何學科都包含著豐富的科學教育機會,我們應該提倡“課程科普”的教育理念。語文課中有許多經典名作,比如鬱達夫《故都的秋》裡,北國的槐樹有“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我們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們走上街頭去看一看槐樹;當講到“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我們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們走進自然,去聽一聽蟬鳴?音樂課程中,我們在教學生彈奏樂曲時,是不是可以讓他們瞭解一下鋼琴的歷史、研究一下吉他的原理?美術課程中,我們在用水彩或油畫顔料作畫時,是不是可以談談顔色的奧秘、議議人對色彩的感知差異……多樣化的學習,本質上是在創造我們大腦多樣性的新連接,並為未來的創新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