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5日電/據大公報報導,較㓥房更惡劣的住處,還有籠屋,早在港英時代已開始出現。在1985年前,單身人士不可以申請公屋,租金便宜的床位變成該類人士的“水泡”。當時許多勞動階層的單身漢,租住三呎乘六呎的床位,數十夥人共用一個廚房及廁所,業主利用鐵籠做出上下兩層,甚至三層的床位,“籠屋”由此出現。
政府自1994年制定《床位寓所條例》,在1998年實施,將籠屋稱為“床位寓所”,並界定為一個單位內有12夥或以上人租住的床位。1998年全港登記的持牌床位寓所有63間,現時持牌約有10間。根據㓥房租務管制小組2020年資料顯示,出租床位當時有160個,而環境類似籠屋,夥數少於12夥的單位的板間房,則有3415間。
過往有《床位寓所條例》,限制床位的數量及質素,告別㓥房行動召集人、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認為相關執法未必理想,讓一些業主可走法律罅,出現棺材房及籠屋等。他指在改善劣質㓥房的同時,都要規限房間的大小,而床位可能較難以大小計算,故應同步檢視《床位寓所條例》,“假若政府要立一條新例,以登記制度登記所有㓥房,某程度上《床位寓所條例》都要修訂去符合。”鄭泳舜指最不想看到部分㓥房業主說:“我們不做㓥房,轉做床位寓所,這更是不理想。”他希望㓥房的改革與床位寓所能同步進行,以便跟㓥房最新規定有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