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在廣東廣州舉行(中評社 袁曉麥攝) |
展望如何進一步增進粵台兩岸產業經濟交流,程華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要加強完善大灣區支持政策,擴大兩岸人員交流。她認為,要進一步釋放惠台政策紅利,以更加開放的理念研究出台更多支持政策和更有針對性的舉措,不斷提升台胞來大陸投資興業的吸引力。加密優化兩岸客貨運航線,便利兩岸人員貨物往來,吸引更多台商來大陸考察對接,讓台灣企業拓展大陸市場。同時建好各類涉台產業園區,引進更多“擴鏈”“補鏈”“強鏈”的台資項目和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的台企,著力提升兩岸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二是推進兩岸規則與標準對接,擴大兩岸專業資格互認範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若干承載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的重大平台。程華表示,經過調研發現,台灣的產品研發和設計很有特色,對內地的產品開發、設計和銷售都有啟發。因此,台農可發揮專長,專注於提高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用文創的包裝為產品提供更多的價值,積極向大陸進行推廣,休閑農業和觀光農場等潛力產業的發展方面也可以與大陸積極交流。
程華認為,在大陸雙循環的模式背景下,增加消費的內部循環,對於大陸和台灣的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新機遇,消費提升也會帶動市場的擴增。如果雲林的農產品可以借助免關稅的紅利銷往大陸,對於兩岸來說都會受益。但要注意兩岸標準化差異的問題,如果台灣能夠提供更高標準的產品,避免讓兩岸產業產生進出口阻礙,所帶來的附加值也會隨之提升。
三是完善兩岸產業合作聯盟,建設新型工業化產業化示範基地。程華分析,粵港澳大灣區毗鄰港澳,國際化程度較高,對人才和產業需求標準也較高,因此需重點關注電子信息產業、精密機械、工控設備、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有領先優勢的兩岸企業,促進兩岸產業深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吸引台灣高端人才來粵創業,培育更多高質量台資項目,支持台企搶抓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綠色低碳等轉型升級機遇,提升發展質量和綜合競爭力。
具體而言,她提出,東莞濱海灣新區和鬆山湖科學城可強化與台灣在半導體、精密製造等領域的產業創新合作,攜手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中山市可重點承接台灣製造業轉移,拓展發展空間。廣州市南沙區可爭取台灣高校和科發機構設立分支,建立台青就業創業基地。深圳市可發揮前海優勢,銜接港澳共同打造企業國際化提升競爭力。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