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粵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李仕燕(中評社 袁曉麥攝) |
中評社廣州1月27日電(記者 袁曉麥)聚焦“兩岸青年交融的灣區角色”,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粵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十六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不久前在廣東廣州展開深入探討。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粵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李仕燕從疫情後首次帶領智庫赴台交流談起,分析當前兩岸青年交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以粵港澳大灣區的視角展望後續在兩岸青年交流中的灣區作為。
李仕燕表示,雖然當前兩岸關係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青年作為一個敢於突破限制與束縛的群體,雙方交流的機遇一直是存在的,而且也慢慢在加強。她指出,首先,兩岸青年交流具有一定的內生動力。青年群體原來就是好奇心旺盛以及心理包袱較輕的群體,加上兩岸同文同種,雙方交流的障礙相對較小,彼此更容易理解對方的語意和表達的想法。李仕燕表示,此次赴台交流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彼此青年都在意對方。台灣是大陸青年從小就向往的寶島,大陸也是影響台灣青年發展的重要因素。雙方青年交流是自然的,必然的,也是有內生動力的。
此外,兩岸青年交流有虛擬與現實的條件。李仕燕指出,無論是近來網絡出現的各種小短視頻或街訪,還是先前赴台交流的感受,兩岸青年在虛擬場域的交流非常順暢,日漸成為彼此相互增進認識的工具。她回憶道,赴台交流團在去台南和雲林參訪時,就借助了“小紅書”上的台灣網友的攻略找到了“深夜食堂”。而隨行的研究生學生也因為“小紅書”而與在台灣的同學有了共同的話題,實現了由“加好友”到“成朋友”的轉化。
李仕燕說,在線下,大陸部分高校已經逐步恢復了與台灣各高校的交換生項目,台灣方面也恢復審批大陸高校師生赴台的文教交流。李仕燕認為,雙方都有善意,都有意願推動恢復雙方青年的文教交流是一件好事,希望雙方青年能在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共同協作當中相互認識,增進友誼,讓兩岸青年交流恢復到疫情前的常態化,常來常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