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財赤高企 如何調整社福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25-01-09 11:09:46


香港的社會福利存在不少“搭便車”行為,導致公帑白白浪費。\AI制圖
  中評社香港1月9日電/以往香港特區政府秉承“小政府”理念,以市場化方式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但鑒於全球化退潮、老齡化加劇等因素,政府管治愈發強調積極有為,以社福為代表的公共支出也逐年水漲船高,在財赤高企的今天尤為引人矚目。

  大公報報導,在全民社保缺位的背景下,香港於2000年底引入強積金制度,就是以私營機構作為主體,取得不俗成果。近年來特區政府加大公共開支力度,但在制定政策時容易忽視“選擇性激勵”原則,造成政府、企業、居民三方的行動目標不一致,無法達成集體利益最大化效用。

  乘車優惠淪為公地悲劇

  事實上,社會福利作為公共用品,衍生出的“搭便車”行為在香港十分普遍。以當下廣泛討論的“60歲以上老人兩蚊乘車優惠”為例,由於香港沒有嚴格的退休年齡標準,很多60歲以上的老人仍然在職,如60至64歲人士的勞動參與率高達49.2%,這些打工長者憑借乘車優惠為自身工作提供便利,顯然與政策初衷相違背。而很多公交線路都實行分段收費,巴士公司放任60歲以上老人“長車短搭”——乘坐短途旅程、支付長途費用,變相套現更多財政補貼,更是白白浪費公帑。

  打工長者乘搭政府財政的“順風車”,巴士公司又搭打工長者的“順風車”,當財政支出無以為繼,只能大幅縮減甚至裁撤福利,最終落得“三個和尚沒水喝”的下場。

  如何將非市場化的福利措施,置於價格機制的約束之下,是各國政府的重要課題,但成績優異者寥寥。社會保障體系本應作為“安全網”,兜底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但往往被做成“彈簧床”,誘惑普羅大眾主動躺平。

  公共政策若出現“父愛氾濫”傾向,必然導致兩大危害:首先是獎懲機制失效。少數人鑽政策漏洞可以坐享其成,額外費用卻由所有納稅人共同承擔,社福系統不能對“犯規者”予以即時懲戒。其次是分配機制失衡,大學畢業生為申請公屋尋求低薪職位,人生境遇可能反而好過奮力打拼的同學,“愈努力、愈絕望”,勞動力市場出現逆向淘汰。

  不可否認,香港特區政府也一直打擊“搭便車”行為,但要知道社福政策從來都是“落地容易、收回難”,若不能在構思之初就設計好激勵相容性,事後修正往往會惹得民怨四起。當前歐洲經濟的舉步維艱,蓋因福利民粹主義經已做大,封鎖了政府改革的騰挪空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