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洪濱(右三)表示,香港正面臨經濟轉型的挑戰。(圖片來源:大公文匯網) |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電/據大公文匯網報導,港大經管學院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5》,其中建議特區政府應利用財政儲備、發行債券進行融資,維持財政可持續性。另港大公布宏觀經濟預測,預計上季GDP增長2.4%,2024年全年增長2.5%,而2025年首季增長1.6%,全年預測介乎2.5%至3%。
港大經管學院認為,香港的財赤屬結構性,故此應更積極控制財政。港大經管學院院長蔡洪濱表示,香港經濟並非面對短期問題,不是一兩年、兩三年就能自行恢復,重新走向原來的繁榮狀態。目前香港正面臨經濟轉型的挑戰,故此需要推進經濟轉型。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也表示,現時特區政府一年開支逾7000億元,較疫情前4000億元為高,但千禧年代香港處理外貿所能賺的毛利由“一元賺五毫”縮減至“一元賺兩毫”,要在貿易鏈環節上多下功夫,例如在上游及下游著手,協助融資及法律等事宜,同時可協助內地中型及大型公司出海,提高毛利率。
長遠開拓創科產業 增加稅收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洋指,特區政府財赤大部分源於結構性赤字,事實上疫情後全球各地皆面對相同問題。當中來自土地的收入,雖然佔特區政府總收入20%,但其波動性高達60%,建議特區政府應善用財政儲備,並發行債券進行融資,同時降低土地收入帶來的波動性。不過,香港多年來累積充足的財政儲備,雖然近年有所下降,但儲備水平仍處世界前列,下行風險有限,但長遠應拓展股票市場,以及創科、供應鏈管理服務等新產業,增加稅收。
劉洋又指,由於本港發債利率低於美國,名義利率或實際利率也處於近50年低位,故此相信發債屬可控。以現時特區政府發債水平佔GDP逾一成計算,相比歐洲及美國分別60%及超過100%為低,即使將發債水平提升到20%至30%亦屬可接受水平。事實上,特區政府發債融資利大於弊,可緩解短期的財政壓力,又能以低成本融資推動基建投資,既可促進財政穩健,又有助資本市場及人民幣國際化。只要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相信財政風險和財政問題,可以在幾年內得到一定緩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