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膠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務先導計劃”將於下周六結束,翌日將由18區“綠在區區”營辦團體接手先導計劃的屋苑塑膠收集服務。圖為市民把膠樽放進入樽機回收。(圖片來源:大公文匯網) |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電/據大公文匯網報導,香港特區政府於2020年起推行“塑膠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務先導計劃”,但礙於成本較高且與現行“綠在區區”計劃出現資源重疊,環保署昨日公布整合回收廢膠新安排。先導計劃於本月18日(下周六)結束,翌日將由18區“綠在區區”營辦團體接手先導計劃的屋苑塑膠收集服務,在屋苑提供“一站式”收集塑膠等9種回收物並確保下游妥善處理。環保署助理署長黃智華表示,市民的回收安排不會有任何改變,但可較先導計劃減少24%成本,同時可增加塑膠回收市場的競爭性,從而進一步擴大“轉廢為材”。他強調,新安排下不會出現“廢膠無人收”的情況,環保署亦會加強監察下游回收商,確保適合回收再造的廢塑膠均得到妥善處理,不會被直接送往堆埴區。
俗稱“中央收膠”的先導計劃於2020年1月起在東區、觀塘及沙田3區推行,其後於2022年1月擴展至大埔、西貢、中西區、深水埗、荃灣及屯門6區。政府另於2020年底起逐步擴大“綠在區區”,目的是推動整體回收的公眾教育、改變市民的行為習慣、提升公眾對回收的信心,以及由2020年年底開始逐步在全港18區建立回收網絡,向屋苑提供回收服務,接收包括廢塑膠在內的9種回收物,與先導計劃在廢塑膠回收上有多方面的重疊,因此決定於本月18日終結先導計劃。
昔安排不理想 無膠都要出車
黃智華昨日解釋,先導計劃範圍很窄,只局限於處理東區、觀塘及沙田3區廢膠上下游回收及另外6區的下游回收,即先導計劃下3間營辦商到屋苑只回收廢塑膠,“綠在區區”營辦商又要再多出一輛車到屋苑回收其餘8種回收物,坦言“有時就算沒有回收物(廢塑膠)都要出車,明顯資源重疊”。
在新安排下,全港18區可回收物品都由“綠在區區”收集,再交由環保署核准的下游回收商處理,既能更有效善用公帑,亦可讓回收業界有開放的競爭市場,更符合公眾利益。
先導計劃以往向屋苑提供的所有塑膠回收服務不會受到影響,“綠在區區”營運團體更可與屋苑聯繫以提供更靈活的屋苑回收服務,同時收集塑膠和其他回收物,提升成本效益,估計成本可較先導計劃減少約24%。
黃智華指出,現時市場上有逾10間認可的下游回收商,強調即使取消先導計劃亦不會出現“廢膠無人收”的情況,惟個別回收商或要升級轉型以提高市場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