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3日電/據人民網報導,“最近這些年一年比一年好。”北京出租車司機宋師傅說的是“油改電”的體驗,也是空氣質量的變化。
全程不用下車,不到100秒就完成換電……宋師傅是北京第一批開上電動出租車的司機,便捷給他帶來了最受用的好感,同時他對空氣質量的感受也更加真切:“原來在路上一堵車,打開車窗就聞到尾氣味兒,現在電車越來越多,尾氣排放量降低了不少。”
“聞得著”的變化背後,是“看得見”的共同努力。大街小巷,更多出租車、公交車採用了新能源車;冬季供暖,主要使用天然氣作為能源……數據顯示,2024年北京空氣質量創下兩個“歷史之最”,優良天數歷年最多、重污染天數歷年最少。
冬日的太湖,遠山如黛、碧波萬頃。前不久,暌違近20年的太湖跨域水上游重啟。
“吹著湖風,絲毫聞不到藍藻異味。”游船上,“老無錫”們細嗅之後由衷感嘆。“站在甲板上,我感受到太湖的寧靜與深邃。”朋友圈里,市民劉小姐把親眼所見的震撼分享給更多朋友。
重啟水上游,太湖底氣何在?2024年,太湖湖體平均水質30年來首次達Ⅲ類、首次達到良好湖泊水平。
一北一南,藍天碧水,可見可感地展現著“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美麗中國,詮釋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機與活力。
今天,良好生態環境,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惠及每一個人。藍天碧水“能見度”提升的背後,是發展“含綠量”的增加,更折射出新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比利時前駐華大使帕特里克·奈斯,被稱為在中國戴帽荷鋤幹農活的“洋農夫”。2013年結束大使任期後,他選擇提前退休,和妻子定居中國,經營著一座有機農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