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網評:香港與內地金融業生機勃勃興盛可待
來源:大公網 作者:陸文英
近年來,世界風雲四起,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復甦動力不足,尤其是美國特朗普上台之後,發起了針對我國及香港特區的連串所謂“制裁”舉措,香港面對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面對種種困擾逆境,香港是奮發自強、沉著應對,還是驚慌失措、自亂陣腳?近日就有人在媒體公開宣稱:“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已臨生死關頭,香港金融中心的形成是因為香港金融業是資本主義體系的一員,如果被排擠被疏離這個體系,香港金融中心必難以生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雲雲,言論聳人聽聞,香港金融業什麼時候竟成了要依附西方之“皮”才能生存的“毛”?
早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就提出了“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並明確了“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習近平主席更強調“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我國國情的鮮明特色,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因此,香港作為中國最大的金融中心決不許、也絕不會淪為西方金融的附屬附庸,香港金融業獨立自主,自成體系,有自身發展的方式方向。
中國市場吸引力不斷增強
事實上,隨著中國市場吸引力的不斷增強,我國有序擴大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吸引國際資本,越來越多的外資紛紛踏足這片熱土。截至2024年6月末,在華外資法人銀行共41家,代表處共127家,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3.87萬億元人民幣,去年上半年淨利149億元,較前年同期的116億元有顯著增長。
2024年,外資券商正持續加碼中國金融業務。其中包括美國著名的摩根士丹利期貨公司、摩根大通期貨公司及花旗證券等。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上半年,券商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033.16億元,淨利799.9億元。外資證券公司總資產合計6220億元,占產業整體比例約5.3%,營業收入合計140億元,占業界整體比例約6.89%。
在資管領域,自2006年中國推出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政策以來,近二十年間,QDII顯著推動了中國金融市場全球化。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市場上共有189家金融機構累計獲得1677.9億美元的QDII額度,與2023年同期相比,實現了101.8%的大幅成長。其中證券類機構的累計批准額度從4月底的905.5億美元增加至921.7億美元,顯示出證券類機構在QDII業務中的強勁成長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