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探秘火星 科研團隊拿下三個“國際首次”
http://www.CRNTT.com   2025-02-12 17:04:36


  中評社北京2月12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火星上,一滴液態水的痕跡,足以顛覆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的認知——它不再是死寂的荒漠,而是一個暗藏“呼吸”的複雜生命體。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火星多時間尺度環境演變”團隊,因為近年來的一系列國際研究成果,刷新了人類對火星水活動的認知,被授予2024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基礎研究獎)。

  獲獎理由提到了三個“國際首次”:創新行星雷達弱信號提取、高精度成像和建模仿真系列方法,首次發現火星淺表80米精細結構分層與橫向變化,揭示火星長期水活動歷史和長尺度環境變化;

  首次利用沙丘地貌研究火星現代水活動,發現火星低緯區表面液態水關鍵證據,揭示了現代風沙活動與水活動交替的短尺度環境變化,開辟了火星沙丘水活動研究新方向;

  自主研發火星車高精度磁場探測儀,創新車載磁測數據標定方法,實現首次火星表面磁場巡測和信號精準提取,揭示了磁場變化和弱磁場的存在是長期水活動關鍵約束。

  令人意外的是,這一個個堪稱科研界“高光時刻”的“首次”,竟源於一個工作動員會。2021年8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學研究工作動員會,短短時間內,來自地球物理、行星遙感、地質地貌、磁場探測等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紛紛響應,聯合國家天文台等單位的同事,一支由7個任務組組成的“科研特戰隊”迅速集結,一場跨越多個學科領域的科研攻關與協作就此開啟。

  “多兵種”攜手,共赴火星探秘之旅

  火星,這顆與地球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卻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星球,吸引著無數科研人員為之探索。然而,火星研究面臨的挑戰超乎想象。

  “火星研究需要綜合多方面的數據,地質、氣候、磁場……這些因素相互關聯,單靠某一個學科根本無法全面解析火星的演化歷史。”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淩向記者解釋,就拿尋找火星液態水來說,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要結合雷達探測、地貌分析、成分解譯以及磁場數據,才能確定火星上到底有沒有液態水,以及這些水過去是如何活動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