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鏡頭:文化地標日月貝閃耀粵港澳大灣區
http://www.CRNTT.com   2025-02-19 00:56:31


珠海大劇院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具辨識度的文化地標。(中評社 姜宜芃攝)
  中評社北京2月19日電(實習記者 姜宜芃)“珠生於海,海生於貝”——在珠海野狸島上,兩枚巨型“貝殼”正以優雅姿態講述著新時代的海洋故事。作為中國首座海上歌劇院,珠海大劇院自2017年啟用以來,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具辨識度的文化地標。

  這座由加拿大設計師陳可石教授領銜設計的建築,以“日月雙貝”的獨特造型打破傳統劇院方正格局。大貝殼高90米,可容納1600人的歌劇廳採用全球首創"海島浮雲"穹頂;小貝殼高60米,多功能廳的環形觀眾席暗合貝殼紋理。建築外立面由8000多塊異形曲面鋁板拼接而成,每當日落時分,雙層穿孔板透出的暖光如同珍珠母貝的天然光澤。設計團隊從珠海“百島之城”的地理特徵中汲取靈感,將貝殼造型與海洋文化深度融合。建築基座特意設計成海浪形態,與香爐灣的潮汐形成動態呼應。設計師陳可石曾透露,方案確定前團隊收集了珠海漁民家中數百枚貝殼標本,最終選定日月貝作為原型,既因其形態優美,更因其“孕育珍珠“的象徵意義。

  這座文化地標的誕生,恰與珠海的城市轉型同頻共振。四十年前還是漁村碼頭的香爐灣,如今已崛起為城市新中心。劇院建設過程中,施工團隊攻克了海上樁基、抗台風結構等12項技術難題,其採用的清水混凝土工藝使建築表面呈現出貝殼天然肌理。夜間燈光系統可呈現256種顔色變化,每逢重大節日,貝殼幻化為巨型屏幕,為遊客們上演光影藝術秀。

  “這裡每個角度都是打卡點。”從情侶路望去,貝殼建築與港珠澳大橋形成“一橋雙貝”的壯麗景觀;退潮時分,建築倒影在海灘上勾勒出夢幻的“海上生明月”。據統計,劇院年均接待遊客超200萬人次,周末音樂會、藝術市集等活動讓高雅藝術融入市民生活。

  珠海大劇院不僅承載表演功能,更成為城市文化基因的容器。這座從海洋中“生長”出來的建築,正以文化磁極效應重塑著城市氣質。在官方發布的城市影像中,日月貝被喻為“鹹淡水交匯處孕育的藝術明珠”,其獨特的濱海美學已成為珠海浪漫城市氣質的實體注腳。從漁港號子到歌劇咏嘆,日月貝見證的,正是珠江口西岸這場波瀾壯闊的文化嬗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