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中評社 袁曉麥攝) |
中評社香港3月9日電(記者 袁曉麥)2025年全國兩會前夕,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就《基本法》23條立法工作過程、講好香港法治故事、打造“全球調解之都”、大灣區法治建設進程中香港所扮演的角色、提升香港國際教育樞紐吸引力等熱點議題,進行了詳細解答和分析。
回顧2024年《基本法》第23條立法過程,梁美芬表示,本次23條立法是行政立法良性互動的典範。特區政府敢於擔當,廣泛吸納專業意見;立法委員勇於發問,高效履行立法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行政立法機構通力合作,最終順利完成立法程序。本次23條立法是高水平的立法,完全符合國際標準國際慣例普通法及法治精神,值得各界及國際社會充分肯定及支持。她指出一年過去,香港更趨穩定,國家安全法律體系更趨完善。可見清晰的法律框架讓市民明確知道行為底線,避免誤觸法網。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梁美芬亦在2023年正式在兩會提出建議“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窗口,應該在港發展民間外交”,建議獲中央非常正面的回應。因此,她成立了旨在推動民間外交的“香港對外交流友好協會”,透過走出去及請進來,令這些海外人士親自感受到香港真正的魅力。她表示,香港是個中西文化匯合的國際大都會,治安良好,加上美麗的維港,可謂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協會將會利用好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搭建民間交流橋樑。
面對國際輿論挑戰,梁美芬建議吸引更多海外人士“親身來港體驗”的建議:通過設立國際獎學金、開放法庭旁聽、邀請外籍教授駐港任教等方式,讓海外人士親身體驗香港普通法運作。她以過去三十多年的執教經歷舉例,表示留學生在港學習後普遍成為“講好香港法治故事的傳播者”。特別強調應把握歐洲尋求對華關係改善的窗口期,重點展示香港司法程序嚴謹性(如國安案件審理堅持程序正義)及“一國兩制”制度包容性。
針對大灣區融合發展,梁美芬在今年的“兩會”建議中聚焦四大突破口,一是建設大灣區知識產權評估中心,推動知識產權跨境高效轉化。二是構建“港澳研發+灣區轉化”科創生態。三是推動制定《粵港澳大灣區數據流通管理條例》。四是建設大灣區企業重組中心,建議香港發揮國際化優勢,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產業基礎結合,打造世界級企業重組中心,吸引國際商事爭議來港調解和仲裁。
梁美芬法學教授,1960年出生於香港,先後於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及香港大學完成中學、大學、碩士、博士及法律專業學位課程。梁代表自2008年起擔任香港立法會議員,現為香港經濟民生聯盟副主席、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香港執業大律師以及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委員、香港基本法教育委員會會長,回歸前已在法律界開辦了多個推廣中國法律的課程,回歸後開辦多個普通法、國際法課程給內地各級法官,為國家培養既懂普通法,又懂中國法的司法及法律人才。自1989年開始在香港城巿大學法律學院任教,曾任副院長,專長於中國法律、香港基本法,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的法律衝突。她於2000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以推動中港法律交流工作的傑出表現而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