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5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審時度勢、綜合考量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為做好2025年財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財政部門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於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準確把握今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政策取向和重點任務,實施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勢頭。
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回穩向好
2024年,各級財政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落實存量和增量財政政策,有力促進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過28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重”建設、“兩新”工作。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支持項目超過4萬個。切實辦好民生實事,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全國最低標準,國慶節前向1100多萬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繼續超過10萬億元,推動各地下沉財力,加強基層“三保”工作。加大對地方化債支持力度,在連續5年安排8000億元新增專項債券等政策基礎上,一次性安排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初步統計,各地置換債務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個百分點以上,騰出更多資源和政策空間支持投資消費、科技創新等。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和財政管理監督,在16個中央部門率先開展零基預算改革試點,研究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
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力有效實施,與貨幣、產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推動全年主要發展目標順利完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穩”的基礎更加堅實,“進”的動能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全面把握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內涵要求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餘地大的優勢仍然明顯,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們要把握大勢、堅定信心、積極作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實施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打好政策“組合拳”,努力將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持續用力,就是做好政策銜接,既讓已出台的政策發揮最大效能,又及時出台新的有力度的政策,前後貫通、接續發力。更加給力,就是用好用足政策空間,加強逆周期調節,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使政策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各方面更有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