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據人民網報導,在內蒙古淖爾蘇木草原深處,“荒山頭”上種滿了“太陽花”。在蘇能正鑲400MW風光新能源項目基地內,數個約40層樓高的風機拔地而起,年外送超200億度綠電。
“我們採用分散控制電池儲能技術,總裝機達110萬千瓦。”該風電基地的管理人員介紹,項目建成後,基地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輸送綠電22億千瓦時,有效減少標準煤用量8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排放量410餘萬噸。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發展迅速。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8.9億千瓦,同比增長45.2%;風電裝機容量約5.2億千瓦,同比增長18.0%。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4.1億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規模40%以上,已超過煤電裝機。
重大風電、光伏項目加速發展。在福建省漳浦縣,首個超大單機容量的海上風電場全部並網發電,總裝機容量達400兆瓦;在青海省瑪沁縣,黃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裝機最大的水電工程首台機組正式並網發電,該機組每秒能發155度電,相當於一個三口之家半月用電量;在山東省東營市,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光伏項目首批發電單元並網,預計每年可節約標煤約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130萬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能源經濟與金融研究所所長郭海濤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低碳化、綠色化是能源結構轉型的方向,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地位會不斷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伴隨著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其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對電網安全的影響越發凸顯。
因此,新能源不光要發得出,還要存得住、用得好。
“發展新型儲能是應對新能源不穩定性的重要途徑,能夠有效提升能源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綜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郭海濤介紹,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輸出電力為主要形式的儲能。新型儲能具有選址靈活、建設周期短、響應快速靈活、功能特性多樣等特徵,可與電力系統源、網、荷各個環節深度融合,將風能、太陽能等具有不穩定性特點的可再生能源有效納入新型能源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