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曾經活動空間小、停車難、路面坑窪不平的深圳市羅湖區文華社區,如今面貌一新,寬敞的跑道、美觀的綠化和完善的體育設施,讓居民幸福感大為提升。變化的背後,是深圳市政協“身邊事好商量”機制的多次調研協商、持續關注。
記者在深圳採訪瞭解到,近年來,深圳市政協把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累計推進61場“身邊事好商量”協商活動、傾情辦好暖心事,建強管好用活242個政協委員工作站、拓展履職空間,推進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常態化、長效化。
“有商有量,拾遺補缺”
位於深圳市羅湖區的文華社區,不少住宅建於20世紀90年代,彼時少有設計地下停車位,部分居民占用消防通道停車,設施老舊、通行困難、空間逼仄等問題,有時讓人走路“難以下腳”。
深圳市政協委員、淘金山小學校長鄧少勇說,在瞭解到相關問題後,市政協將其納入“身邊事好商量”機制,多次進行現場調研、協調有關部門推進。
說服居民挪車、解決占用消防通道的安全隱患,聯繫周邊寫字樓、商場提供夜間停車“潮汐車位”,增加老人小孩的活動空間、更好滿足居民需求……如今,社區公園綠樹成蔭,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落地面,老人散步下棋,媽媽推車“遛娃”,周邊青年不時拍照“打卡”。
“基層治理實踐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有餘、彈性不足’現象,一些‘疑難雜症’單靠某個部門難以解決。”深圳市政協科教衛體委主任吳思康說,政協懂協商、善協商,“身邊事好商量”協商機制增加了基層治理“拾遺補缺”的“柔性力量”。
多界別、多部門、多層級,凝聚多元化協商主體。深圳市政協科教衛體委工作處處長雷蓓說,深圳城市職業學院周邊人車混雜、道路狹窄、存有風險,2024年市政協多次組織調研座談,還邀請學校、學生、周邊居民代表等利益主體,以及交警、規劃和自然資源、城管、街道等部門,矛盾風險得到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