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毅彤近照。(受訪者供圖) |
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消息,千百年來,江蘇蘇州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畫形象深入人心。而今,這座歷經3000餘年歷史沉澱的文化名城,不僅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全球目光,更以廣闊的胸懷面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從企業到產業、從載體到人才、從政府到市場,科技創新的熱潮正在這裡翻湧,為雙創的種子提供成長的土壤。
前不久,蘇州創業園內的三支海歸團隊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分享了他們人生中最關鍵的幾個選擇。這是幾個雙向奔赴的故事:創業園真心育苗,創業者執著探索。二者共擔風雨,彼此成就。
李毅彤:水處理,有“膜”術
37歲的時候,李毅彤決定離開自己所在的單位,辭職創業。
同更年輕的創業者相比,他的優勢很明顯——曾在行業內多個知名企業工作過,在水處理領域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不過,短板也在於年齡——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初次創業,試錯成本相較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要高許多。
保送進南開大學,後來到牛津大學念博士,從事水處理相關研究。李毅彤說:“在牛津時,我希望一畢業就能回到國內發展,也希望自己的所學能為祖國發展作一些貢獻。”
“我剛回國的時候就想過創業,但仔細分析了自身長處和短板後,覺得還是不能操之過急。在國外學的內容太偏理論,雖然屬於行業前沿研究,但距離成果落地轉化還很遠。理論知識需要在真實的工業場景中實踐,去尋找變為產品的可能性”。2018年,李毅彤認為時機已到,他創立蘇州諾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主攻污水處理,公司核心成員中有許多是來自牛津大學、同濟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博士、碩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