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江西省撫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研究團隊創制出特早熟早稻新種質,該種質的生育期相比現有早稻品種縮短約5天。
早稻在我國糧食生產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傳統早稻品種存在生育期普遍較長、產量與品質難以達到平衡等問題。歷經7年攻關,研究團隊以“湘陵628S”和“中早39”為改良親本,分別與偏粳型漸滲系進行雜交,通過系統選育方法,成功培育出雜交早稻組合CZY110(Z01S/R1102)。該組合在長日照環境的江西撫州和短日照環境的海南三亞均表現出早抽穗、強感溫性的特點,播始歷期(播種到始穗)為47至73天,比對照品種“中早39”在長江中下游雙季春播縮短6.4天,秋播縮短11.3天,並表現出良好的產量潛力。
撫州市農科所高級農藝師、研究團隊負責人雷享亮表示,新種質的創制破解了傳統早稻生育期過長導致後茬作物銜接困難的問題,為二季晚稻生產留出時間窗口,同時為優化多熟制種植模式提供了新選擇。目前該組合已完成長江中下游地區初步測試。
此項成果標誌著我國雙季早稻特早熟種質創新取得重要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