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大三巴牌坊正面。(中評社 姜宜芃攝) |
中評社北京3月2日電(實習記者 姜宜芃)當晨霧從媽閣山滑向半島,大三巴牌坊的68級石階便鋪滿了流動的光斑。這座高27米、寬23.5米的巴洛克式石壁,如同被時光熨燙過的巨型書頁,在氤氳水汽中舒展著泛黃的褶皺。四百年前葡萄牙工匠雕鑿的聖母像頭頂,一株小葉榕正從石縫裡探出新芽——這處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東方梵蒂岡”遺址,至今仍在續寫文明的共生寓言。
1602年奠基的聖保祿大教堂,曾是大航海時代最璀璨的東方十字架。由日本基督徒工匠與意大利建築師合力打造的“天主之母教堂”,在1835年大火中僅存前壁,卻意外成就了東西方建築美學的永恒定格。其花崗岩接縫精度達到0.2毫米,這種媲美現代工藝的技法,源自澳門特有的“三合土”配方——將牡蠣殼灰、糯米漿與福建花崗岩糅合的智慧。
細看大三巴的第三層壁龕:聖母踏龍頭雕像下的牡丹與菊花浮雕,為大明皇室特許的裝飾符號;右側中葡雙語碑文中的漢字“念死者無為罪”,則是耶穌會士適應東方倫理的見證。最精妙的當屬第四層耶穌像周圍的星辰浮雕,其中三枚金星使用了福建水銀鍍金工藝,在潮濕氣候中守護了四個世紀的光澤。
在牌坊背面的鋼制觀景台上,可見令眾多建築學家驚嘆的“三明治結構”:10米厚的墻體剖面顯示,葡萄牙紅砂岩為骨,嶺南青磚作肌,日本火山灰勾縫為脈。這種“文明地層學”在細節處更顯張力——第二層壁柱上的混血天使,既持西洋竪琴,又踏祥雲紋樣;而基座處被遊客摩挲發亮的中國石獅,口中含著的卻是拉丁文刻寫的“INRI”(拿撒勒人耶穌)。整座建築混合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明印記,走近仿佛能夠傾聽到建築密碼中蘊含的世紀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