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7日,一名記者在全國兩會新聞中心新聞發布廳拍攝。 在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設在北京梅地亞中心的全國兩會新聞中心2月27日正式啟用。(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3月2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下周,中國即將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作為世界觀察中國、讀懂中國的重要窗口,中國兩會牽動著全球的目光。從東非草原到法國塞納河河畔,從北美矽穀到東南亞商圈,海外華人華僑以跨越山海的熱情,關注著這場承載著14億多人民期盼的盛會。“兩會不僅是引領國家未來發展的‘指南針’,更是我們海外僑胞工作的‘風向標’。”肯尼亞中華總商會會長卓武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道出了6000多萬海外僑胞的共同心聲。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兩會釋放的政策信號早已超越國界。法國陝西聯合會會長李洹觀察到,法國商界正通過兩會期間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解讀中國市場機遇,“中國要發展的產業必然有系統性支持,這種確定性在動蕩的全球經濟中彌足珍貴。”
發展穩定性帶來“定心丸”
從“新質生產力”到“高水平對外開放”,近年來,中國兩會議題愈發成為全球觀察中國發展邏輯的窗口。外媒報導量連年攀升的背後,是各國對中國政策連續性的認可。這種發展穩定性,也是海外華人華僑扎根異國發展中最珍視的“定心丸”。
在肯尼亞蒙巴薩港的晨曦中,中企建設的光伏發電板正將太陽能轉化為發展動能;在內羅畢的電商倉庫里,中國數字支付系統讓肯尼亞腰果48小時直達成都餐桌。卓武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中非合作圖景將從2025年中國兩會找到新的政策注腳。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綠色轉型、數字經濟,每個議題都扣動著非洲發展的脈搏。”深耕肯尼亞20餘年的卓武細數期待:中非聯合實驗室的科技賦能、碳匯項目的生態共贏、跨境電商的普惠貿易,正在打造南南合作的新模式。
這種期待背後是扎根本土的實踐。卓武推動的中企投資項目已達20餘個,他參與籌備的“中肯綠色科技產業園”將新能源汽車組裝與農業科技孵化結合,期待創造產業協同的“乘數效應”。“中企在肯尼亞建設的蒙內鐵路,去年貨運量突破700萬噸,直接創造5萬個本地就業崗位。”卓武說,數字反映出中非合作正壓實,將產生“更大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