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中車株洲研究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東林(中評社 盧哲攝) |
中評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盧哲)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11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中車株洲研究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東林在談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時表示,推動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轉化”,重點有兩個“變”:一是“聚變”,二是“裂變”。
李東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自己來自於中國中車旗下的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公司位於湖南株洲,株洲被譽為“中國電力機車的搖籃”,它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國內30%左右的軌道交通產品都來自於這裡,同時沿著“一帶一路”足跡,我們的產品出口到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整體產值規模超過了1600億元。李東林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點贊中國高鐵,稱之為我國自主創新的成功範例、裝備製造的亮麗名片。其所在的單位是一家科研院所改制而來的企業,一直以來,堅持科技產業化的發展道路,85%以上的科研成果實現了產業化。
李東林談到,關於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他有幾個實踐和體會。首先,要發揮科技創新的“高能量牽引”。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火車頭”。“我們每年的研發投入約占營業收入的8%,重點解決像軌道交通的安全、動力、控制等各系統的關鍵難題,成功實現了從功率芯片、算法軟件、關鍵部件到系統集成的自主化,有力支撐了我國軌道交通的全面領先、全鏈領跑。大家都知道,前不久,全球最快的CR450高速動車組樣車成功下線,運營時速可達400公里,我們為其提供了最強勁的動力以及最精準的控制方案。”
其次,要推動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轉化”。李東林說,這裡面重點有兩個“變”:一是“聚變”,株洲軌道交通產業有400多家鏈上企業、28家國家級創新平台、34所職業院校,“在這裡有這樣一句話,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集齊生產一輛機車的上萬個零部件。”李東林說,這種高度集聚的“產學研”生態,極大縮短了成果轉化的時間,也可以說是打造了從“一個想法”到“一款產品”的“快車道”。二是“裂變”,依托軌道交通的技術積累,裂變孵化了清潔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戰新產業,形成了交通與能源裝備雙集群相互支撐的發展格局,像我們的新型儲能產業,目前已經發展為行業頭部,有力服務於我們國家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