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善用銀發族優勢破解公共財政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25-03-12 19:06:13


  中評社北京3月12日電/網評:善用銀發族優勢破解公共財政困局

  來源:大公網  作者:周嘉俊、張思潔、林於正

  社會輿論慣性將長者與財政負擔畫上等號,在財赤與人口老化的背景下,與其糾結“削減福利或加稅”的零和博弈,不如重新掌握主導權:從預防性投資於健康長者管控安老開支,到發揮長者作為消費者及生產者的雙重角色,善用銀發群體的優勢破解公共財政困局。

  醫療及社會福利支出作為公共財政的雙核心,在赤字周期自然成為政策討論焦點。面對是否削支的爭議,答案不在非此即彼的選擇,而在如何從現有資源中提升效率。自2009/10年度施政報告確立“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政策方針,15年過去,院舍照顧與社區照顧的預算落差仍達2.65倍,政策方針與資源運用之間存在落差。政府若持續將資源傾斜於院舍服務,而非加強對健康長者的預防性投資,未來或面臨更沉重的財政壓力。

  以家居改造支援服務為例,現行政策下,政府主要透過兩大渠道提供支援:一為公屋住戶提供基礎改善工程;二則透過“社區照顧服務券”機制,為合資格長者提供家居評估服務。然而,需要關注的是,全港逾四成長者居於私人住宅單位,他們可獲取的支援有限;而“社區照顧服務券”更明確限定適用於已進入院舍輪候名册、健康狀況達中度缺損的長者。此制度設計形成結構性缺口──非公屋住戶的健康長者,現階段缺乏系統性政策支援覆蓋。若此資源配置比例持續,只會出現愈來愈多健康長者隨身體機能轉弱,最終不論貧富均排隊入住安老院舍,安老服務開支繼而進一步膨脹。

  安老政策重心轉至“預防為本”

  因此,政府可將安老政策重心轉移至“預防為本”的介入機制,以延緩健康長者身體機能轉弱。此舉或許毋須大幅增加公帑開支,關鍵在於創新運用現有資源。仍以家居改造為例,政府可將“長者醫療券獎勵計劃”延伸覆蓋職業治療師家居評估服務,同樣設立500元回贈機制,引導健康長者將每年8000元醫療券累積上限中的閑置額度,轉化為預防跌倒意外的“安全投資”。數據顯示,透過提升長者家居安全水平,每延後入住安老院一年,人均可節省逾21萬公帑支出。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