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3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宣布一系列利好政策,政策“工具箱”既展現出宏觀調控的定力和智慧,也充滿民生溫度,體現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國際輿論普遍肯定中國致力於推動高質量發展,認為中國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擴大內需有成效,政策工具充足,經濟展現強大內生動力和強勁韌性,能夠在複雜國際環境中穩健前行。
2024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中國經濟破浪前行,實現5%的增長,帶來“超出預期的驚喜”。今年中國提出5%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基於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的總體判斷。儘管實現這一目標面臨關稅壁壘增多、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以及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戰,但這些挑戰是預期內的,是付出艱苦努力可以克服的。中國具有顯著的制度優勢,有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體系、豐富人力人才資源等諸多優勢條件,有長遠規劃、科學調控、上下協同的有效治理機制,有需求升級、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廣闊增量空間,有充足信心迎難而上,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都上調了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美國銀行、高盛集團、德意志銀行、摩根大通等都預計2025年中國市場將有強勁表現。
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有充足的政策工具。翻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多項安排彰顯“加”“提”“增”: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9.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特別國債5000億元……政策“工具箱”豐富而穩健。財政政策從“積極”轉向“更加積極”,貨幣政策從“穩健”改為“適度寬鬆”,無不傳遞出清晰有力的宏觀政策信號。美國《巴倫周刊》最新發表的文章指出,中國有足夠的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來應對不確定因素。
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投資於人”首次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體現提升民生“質感”的鮮明導向。“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以患者為中心持續改善醫療服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字裡行間彰顯著對民生實事的關切,展現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的堅定決心。瑞士《新蘇黎世報》認為,“民生福祉”貫穿整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球化智庫副總裁兼高級經濟學家戴維·布萊爾表示,中國當前真正的關注點在於改善民生。 |